这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的最后两段。却让我陷入了关于生命的意义,自己的价值的自我询问中。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有生之年能做些什么呢?让自己幸福,和家人一起寻找幸福?可以带给家人、朋友快乐和爱?而现在的我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
这本书最后一章: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人生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未来的“画像”,认同感,标尺,而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寻找。
关于自己未来的“画像”,跟随Tara老师,从年初开始就在勾画,核心的词是“爱”,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而这仍然在探索中。比如最近一个多月,老公持续加班611,而我在工作、孩子、自己之间来回切换,却在来例假时又一次出现了很久没有出现的情绪崩溃状态,只是这个状态比之前几次要好一些,我觉察到了自己已经身心到了极限,却又无处依靠的崩溃,我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另一半索取和不满,感受到他同样的到极限疲惫,持续了两天,还是需要看向自己,把那只手缩了回来,及时补给自己,让自己有机会慢慢缓缓。“先好好爱自己,才有力气爱身边人”。
而对于人生画像这个目标的认同,在于一次次对画像的勾勒,去好好花时间勾勒,一次次勾勒,也就一次次清晰,也就一次次的确认。如同“修行在路上,理在行之中”,慢慢走,深深爱。
你评价人生的标尺是什么?看到作者写的这个地方,让我联想到了“圣人”,希望帮助过他的人能够成为更好的人,帮助他人,一个做好事的人,一个普渡众生的人。那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目前的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工作上,可以给新人一些支持,生活上,照顾好自己、家人,好好表达爱。希望自己未来有什么能力可以做到更好呢?成长自己,工作上有新知识新应用,个人成长更丰盈,思维方式更灵活,走一条自助、助人之路。
这本书给我带来震撼的几个点:
1. 真正让人们爱上工作的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跟自己的内心和工作的内在状况有关。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去问自己:自己目前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能带来发展机会吗?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
2. 在为事业做考虑时,应该让生活范围大大拓宽,依靠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准备好为各种机会做试验,从而为找到支点做准备,直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你动力的事业为主。
3. 时间、精力、金钱资源配置正确,长程工作,如养育孩子成才,幸福家庭。“工作能给你带来成就感,但与家人、好友培养出的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长久幸福感相比,显得很苍白,与家人朋友之间保持长久的亲密和关爱正是我们最开心的源泉。
4. 给孩子投资了什么?给孩子提供能够历经生活挑战而生存下去的工具!对关系有需求前进行投资,家庭文化
5.“人之所欲,施之于人”,牺牲和付出使关系更牢固
6. 孩子的教育不可以外包,传承家庭文化个人价值观,多和孩子一起,别外包给机构。资源是他所利用的东西,应用流程是他做事的方式(实现方式),价值取向是他做某件事的动机。“孩子们在自己准备好学习时才能学到东西,而不是在我们准备好教导他们的时候”“如果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挑战时你没有在他们身边,那么你就失去了塑造他们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机会。
7. 经验课程,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为自己提供经验的工作,让孩子多经历自己的生活,鼓励孩子为高目标奋斗,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经验,能否做的更好,庆祝失败,培养韧性,“孩子在各种经验学校中学到了什么,比奖励奖品更能保证他们在外面世界的冒险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8. 家庭文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重要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价值取向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去实践这一价值取向,和孩子们一起劳动,一起做事。在共同劳动中,实现了对以下问题的共同理解:“什么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如何解决问题以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大人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比如,对成功的理解,对吵架的态度,对善良的坚持,勤奋,谦虚,礼貌。
9. 破一次例,接下来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破例。以100%的坚持来保持原则要比以98%的坚持来保持它更容易实现。始终坚持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