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厨艺的同事一早给我送了一份她自己做的榆钱卜拉子让我尝尝,这种吃食我是知道的,但从来没有去做过,也不想去做它,因为怕麻烦。
中午下班回家,把榆钱卜拉子装盘放到餐桌上,老公看了一眼说“不吃”。对他来说,非传统食物一般都不吃。他不吃我吃,榆钱卜拉子是咸味的,葱油面粉调料混和在一起味很香醇,没有一点榆钱味,榆钱是清甜的,小时候尝过的。
榆钱和槐花一样,是这个季节可食的植物,但比较小众化。有一年我从网上学着炒过一次槐花鸡蛋给家人吃,结果大部分被我自己吃了,因为在没有人捧场的前提下只能自我消化它,不能浪费啊。
“卜拉子”这种食物是本地的俗称,不知道学名叫什么,从网上查了也没查到答案,这样的吃食在北方、尤其是西北比较流行,应该是有学名的。我把榆钱卜拉子拍照后发到圈里,看是否有人知道它的学名,结果只有一位大姐回复说,这样的吃食在山西叫作“卜篮子”。“卜拉子”“卜篮子”一字之差,这是西北地区发音的区别,大体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对“卜拉子”并不陌生,小时偶尔会有邻居送给我家锁阳卜拉子,那种是甜的。也有一两次吃过别人送来的甜味榆钱卜拉子,甜味的会稍有些榆钱的清香。记得小时候吃的时候小心翼翼,毕竟这样的食物家里的饭桌上是没有的,处于对陌生食物的戒备感,不敢去吃。印象中妈妈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食物,也不让我们多吃,尤其是锁阳卜拉子,小孩子吃多了很容易上火。
我问同事她是怎么做榆钱卜拉子的,她眉飞色舞地讲:把新鲜采摘的榆钱清洗干净、沥干水拌上面粉,然后放在蒸笼上蒸,蒸熟后倒入盆中加盐、加熟油等,再用筷子拌均、打散,根据个人口味还可以加上辣酱........布拉布拉布拉......,滔滔不绝,听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同事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厨师。
从同事的叙述中,我突然想到,“卜拉子”之说是不是根据制作方式得来的名称?看吧,用筷子拨拉拨拉榆钱和面粉、调料,将它加工成为一种美食。这么一想,“卜拉子”和“拨拉”音同近,经方言加工,口口相传下来的可不就是“卜拉子”了吗?
物以稀为贵,各种“卜拉子”在食物匮乏年代不失为一种民间的美味珍馐,到了我们这一代时它们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想到如今,人们的味蕾又开回归到过去,开始寻找小时候的味道,榆钱卜拉子、锁阳卜拉子、槐花卜拉子......,凡是能用“卜拉子”这样工艺烹饪的食材,都会被人端在桌上,吃着、说着、笑着、回忆着。所以更多时候,我想人们与其说是吃着旧时的卜拉子,莫如说是附着在卜拉子上的情怀与最美乡愁。今天吃到的榆钱卜拉子还是很美味的,但更美丽的是春天里的一番情意。
民间说,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冲着“余钱”的说法,在这个春天,还是要吃些榆钱卜拉子,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