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我”与“真我”的实现

“无我”与“真我”的实现

作者: 杨倩Grace | 来源:发表于2022-06-03 13:04 被阅读0次

觉醒❤️灵性生活有两个并行的任务:

一个是发现无我,

另一个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感,探索真我的意义。

表面上这两者相互矛盾,

但两者都必须实现,我们才能觉醒。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灵性教导都一再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自己以为的样子。

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面对身份认同的奥秘。思考我们生而为人,赋予我们生命、使我们和世界成形的力量是什么?

当我们在灵性修行中探索自我和身份认同的疑惑时,往往会发现需要了解自我的两种不同面向:无我和真我。

🧚♀️无我的本质

佛陀在开悟之夜面临身份认同的疑惑时,突然发现我们并非以独立的生命形式存在。他看见人类倾向于认同局限的存在感,又发现个体小小自我的信念正是造成痛苦的根本错觉,使我们失去生命的自由与奥秘。

他将之描述为“缘起”,这是意识建立身份认同的循环过程,包括进入形相、回应感官的接触,再依附于某些形式、感受、欲望、影像和行动,创造出自我感。

佛陀的教导不曾谈到人是以某种固定或静态的方式而存在,却把我们描述成五种变化过程的组合:物质身体、感受、知觉、反应,以及同时经验上述所有过程的意识之流(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抓紧或认同这些模式时,就会产生自我感。

认同的过程就是选择各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我”、“我的”,这是非常隐微的过程,我们通常无法察觉。我们会认同身体、感受或思绪,认同影像、模式、角色和原型。

于是在文化中,我们可能会固定下来,认同身为女性或男性、父母或子女的角色。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家族史、基因、遗传就代表我们是什么人...诸如此类。

只要我们对错误的身份认同紧抓不放,就会继续保护和防卫自我,努力实现这个有限又不足的自我,害怕丧失自我。

可是,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真实身份。由于身份认同和无我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困惑和误解,所以需要更仔细地探讨。

基督教的经典谈到在上帝面前丧失自我,道家和印度教谈到超越所有身份认同、融入真我,佛教则谈到空性和无我。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空性并不表示事物不存在,“无我”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存在。

空性是指生命和产生所有生命形式的肥沃能量土壤,并不是分裂的。我们的世界和自我感都是各种模式的演剧,任何能被我们抓取的身份都是一时的、短暂的。这个观念很难从“无我”或“自我的空性”之类的名相来了解,阿姜查曾说:“如果试图在理智上了解它,脑袋可能会爆炸。”可是,修行中的无我经验却能为我们带来极大的自由。

深入的禅修会如何拆解身份认同感。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了解自我的空性。当我们沉静而专注时,可以直接感觉到我们无法真正拥有世上的任何东西。我们显然无法拥有外在的事物,虽然和自己的汽车、房子、家庭、工作有某种关系,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关系,所谓“我们的”都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事、物终究会消逝或改变,我们终究会失去它们,没有例外。

我们若注意经验的任一片刻,就会发现自己也无法掌握它。若仔细观看,就会发现思绪不请自来,我们也无法掌握它们,即使想要它们停下来也不行,思绪好像是自己在思想,根据其本性来来去去。

我们的感受也是如此。有多少人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感受?注意观看,会发现它们比较像天气——心情和感受会根据某些情况而改变,并非由我们的意识或欲望来掌握或指导。我们能命令快乐、哀伤、恼怒、兴奋或不安出现吗?感受是自己产生的,就像呼吸是自己呼吸、声音是自己发声一样。

身体也是根据自己的法则。它是一袋不受支配的骨头和液体,我们的身体会老化、生病或以我们不想要的方式改变,这都是根据它自己的本性。

当我们注意到每一件事如何从空无一物中生起,从虚空中出现,又返回虚空、回到空无一物时,就面临自我空性的另一面向。我们过去一天所说的话都消逝了,同样地,过去一周、一个月或整个童年都到哪去了呢?它们出现之后,舞动了一会儿,现在都已消逝了。二十世纪,更早的十九、十八世纪,古希腊罗马、埃及的法老王等,都消逝了。所有在当下生起的经验,在完成自己的舞动后,都会消逝。经验只会短暂存在,以某种形式存在短短的时间,然后就结束了,由新的形式取代,每一瞬间都是如此。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如此描述:

我们这些演员

正如我预先告诉你的

都是精灵

已在空中消散,成为薄雾

这个景象如同没有基础的建筑物

耸入云霄的高塔

华丽灿烂的宫殿

庄严神圣的寺庙

伟大的地球本身

没错

其内所有一切,都将消散

就像这个幻想的庆典消逝一样

连一点废墟也不会留下

我们的本质,就像梦的本质

我们短促的一生

不过是一场睡眠。

尼萨伽达塔说:

真实世界超越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我们通过欲望之网来观看它,

将之分成快乐和痛苦、对与错、内和外。

要看见宇宙的本然样貌,

就必须跨出去,超越欲望之网。

这并不困难,因为网上充满了孔洞。ba

当我们敞开自己,放空自己,就会体验到万物间的相互联结,了解一切是相互关联的,每个经验和事件都包含所有其他的经验与事件。当铃声响起,声响是来自铃、空气、耳中的声音,还是我们的大脑呢?全部都是,正如道家所说:“声响来自两者之间。”铃声从这里传到每一处在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眼中,在每一棵树、每一只昆虫、我们的每一口呼吸之中。

一行禅师以一张纸为例:

如果你是诗人,就会清楚看见云飘浮在这张纸上。没有云就没有水,没有水,树就无法生长,没有树,就无法造纸。所以云在这里,这张纸的存在有赖于云的存在,纸和云是如此贴近。

容我们想一想其他事,比如阳光。阳光非常重要,因为没有阳光,森林就无法生长,人也无法成长,所以樵夫需要阳光才能砍树,树需要阳光才能成为树。于是,你也能在这张纸上看见阳光。

如果你更深入去看,用菩萨的眼光、用觉醒之人的眼光来看,就不只看见云和阳光,而是看见每一件事物:麦子成为面包给樵夫吃,还有樵夫的父亲……每一件事都在这张纸上。

这张纸没有独立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空性意味着纸里面充满每一件事、整个宇宙。这张薄纸的存在就证明了整个宇宙的存在。

当我们真的感觉到这种相互联结及产生万有的空性,就会发现自由和无边的喜悦。发现空性会带来轻松的心、弹性,以及安住于万物之中的自在。我们愈牢固地抓紧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就会愈坚实。

相关文章

  • “无我”与“真我”的实现

    觉醒❤️灵性生活有两个并行的任务: 一个是发现无我, 另一个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感,探索真我的意义。 表面上这两者相互...

  • 小小的践行

    10/30. 我一向是个内向的人,生性不善社交,也畏惧逃避。前天告诉自己,真我即为无我,无我即为真我。因为我一向觉...

  • 假我与真我的区别

    1、假我:急功近利。真我:无时间限制。 2、假我:吃力受苦。真我:轻松不费力。 3、假我:爱面子,讨好。真我:无我...

  • 品无味

    前天写下“夜雨不断,失却年华兼情怀”时,友回“情怀依旧,何出此言”。答“能找回的非真我,真我无我”。连续忙...

  • 我执

    执我不识我 无我是真我 万物为我身 如何分你我 ——诚诚

  • 真我却是无我幻相

    我并非真,幻相一场 意乃真相规律, 情乃虚之感受。

  • 立无我,观真我,持真我,后不败。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

  • 随庄子逍遥(13)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人睡醒以后,与物交接,每天都勾心斗角。这种人是可悲的。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 并非小知的人没有真我,也...

  • 销售学习

    1,问 以问带说,以问带听,以问带答,以问去想 2,利他 自我,利他,无我,真我 3,陈述式销售 理解看法与事实!...

  • 无我有我 真我假我

    修炼之路,认清自己。 有我无我,空不为空。 万变之我,哪个是我。 真我是谁,能存几何。 昨是今非,无我存在。 我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我”与“真我”的实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pr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