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真学』而教/建议六: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为『真学』而教/建议六: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作者: 杨芝兰河南尉氏 | 来源:发表于2023-01-24 22:57 被阅读0次

    在今天的内容中学会了一种新的反思方法:用聚焦提问进行课堂观察。冯老师在文中提到了碎问的几种原因:时势使然,应试需要,教师缺乏必要的学科素养和通盘构架课堂的能力,最后是积久而成的教学审美观。在我看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这应该是产生碎问的最主要的原因。我甚至这么认为当教师能够俯瞰文本课堂教学乃至全局的时候,即使有这些大环境的存在,也能不为碎问的风景而所诱惑,真正成为登高而望的人,促成真学发生的人。

    碎问何以成了风景

    碎问已然成了很多教师的集体无意识,成了大家共有的动力定型,也成了满堂灌现象趋于减少的改革新背景下许多共同的新宠。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时势使然,二是应试需要,三是教室缺乏必要的学科素养和通盘构架课堂的能力,四是积久而成的教学审美观。能不为风景所诱的人必然是流俗的超越者,也是登高而望的人。

    碎问=闪存=惰性知识

    在教育心理学中,人们称那些只被懂得而不会被理解、迁移、应用并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为惰性知识:应和着而被提取和回答出来的东西常常被快速记住,但它相当于工作记忆,留存在大脑里的层次浅,时间短,也很难在一些特定应用或创新情境中被激活转化为新的学习生产力。老师一讲立刻就会,学生一做马上出错。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忽略知识间的联系,忽视知识的整体性使学生收获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珠粒,却无法有效串起一根知识之链。

    力减碎问,不意味着小处不可问

    冯老师主张减少和逐步消除太多、太碎、太烦的问题,不要让课堂“问题成堆”。因为必然引发教学活动的烦琐的、发胖式的分析,必然引发教学活动的支离、学生思维的破碎和整体效果的坍塌。冯老师还主张巧设框架性问题,着眼于教材文本之大处,但亦无妨细处落笔,一些细节之处往往有幽深的思想景深。小处亦可问,小问非碎问,由此巧发问,做成真学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真学』而教/建议六: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rg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