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全程陪伴儿子。过年这几天,除了奔波在亲戚家,还忙着给孩子留下更多关于“过年”的记忆。
我会给他讲过年的意义和习俗,读读相关的绘本,做做传统民俗手工,比如剪纸。
我和他一起拿起画笔,画一张年画,即便小手小脸都弄脏了那又何妨?孩子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偶尔也会陪伴他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比如一起做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团拜……
之所以带着孩子做这些,是因为我希望他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许多人说,小时候是最有“年味”的。
那个时候,爸妈都会早早买好新衣新裤新袜新鞋,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年夜饭一吃完,就跑到房间穿上新衣去拜年。
大年三十贴春联用的都是现熬的浆糊。浆糊粘上的春联非常瓷实,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联就是个大工程,非半天时间搞不定,还得全家上阵累得满头是汗。再接着熬新一年的浆糊,爬高上低把春联贴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的,没有熬过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总要给鄙视。
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要放烟花。 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一家人就分散各家吃饭喝酒不知所踪。没什么计划,正好拜年到了饭点,就留在这家那家吃起来。
但,如今,
有了全年无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贴春联很少人家用浆糊了,随便的透明胶纸一粘,费不了十分钟功夫;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家里来了客人,一个预定电话就能搞定;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
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小王子》有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其实,仪式不仅仅是生活里的小情趣,竟也是一种强大而积极的暗示。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点糖,就能给孩子一个更有色彩的新年。
因为,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
简年11:仪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