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秋节序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中秋节序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作者: 剑染墨尘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15:10 被阅读0次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词调。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本词只有词调,没有词题。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序。词人用叙述的口吻交代了这首词作的创作时间(“丙辰中秋”,熙宁九年(1076))、创作状态(“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创作目的(“兼怀子由”)。

    *

    上阙主要写词人对月遐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二句,点面结合,将一轮明月放置在青天的背景之上,突出了明月之清朗、青天之寥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五句,想落天外,寥寥数语点出了天上虽恒久、华美却凄清的特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二句,思绪从天上渐渐转移到人间,过渡自然,态度鲜明。“起舞弄清影”一句,著一“弄”字,尽得风流,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翩跹起舞、形影相吊的唯美画面,富有动感,同时传达出一种茕独情怀。

    *

    清人程洪先在《词洁》中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确为的评。词的上阙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清晰地展现了词人的思绪在“人间”——“天上”——“人间”之间的流动过程,构思巧妙,浑然一体。此外,“人间”象征着现实世界,“天上”象征着梦幻世界,词人在实与梦、此岸与彼岸、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回到人间、拥抱现实。可见,苏轼虽然因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但儒家积极入世、参与政治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他。

    *

    下阙主要写词人望月怀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一方面点明了月光流转、时间推移;另一方面以乐写哀,用“朱阁”、“绮户”等反衬词人因思念弟弟而难以入睡的心情。苏轼请求在密州任职,原本就是为了离弟弟更近一些,可是时逢三五,兄弟二人两地相隔,他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五句,展现了词人从不解到释然的心理变化。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名句,词人希望世间所有两地相隔的人都能保重自身,在千里之外共享一轮明月,淋漓尽致地显示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格局。苏词总能在最后宕开一笔,完成超脱,“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亦如是。

    *

    词的下阙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层深之法”),月夜无眠是一层,人月关系是一层,美好祝愿又是一层,前后相接,严丝合缝。

    *

    全词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景中含情,情理交融。全词具有一种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既有浪漫色彩,又有现实精神。此外,本词典型地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怀人的主题、词序的运用、前人诗句的化用等都指向了这一特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秋节序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uj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