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生训练营】11组-丹丹-《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
《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最好每天同一个时间来。比如说,你每天下午四点来,那三点钟我就开始暗暗兴奋了。时辰越近,我越开心。到了四点,我已经坐立不安了,我将见证幸福的代价。但如果你是什么时候随便来,我就不知道应当预备什么样的心情了…凡是都有一个定期。
就是说这一天不同于别的日子,这一会儿又区别于其他时辰。比如说,猎人们就有定期。他们每星期四和姑娘们在村里跳舞。这样每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妙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漫步到葡萄园。如果猎人随时什么时候跳舞,那样每天都差不多,我就再没有一天安稳日子了。”
狐狸因为每天这份与众不同的仪式感,让它索然无味的人生变得五彩斑斓。而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仪式感,不止是为了调剂平淡,更是为了滋养心灵。
我以前总觉得虽然自己衣食无忧,但生活却太过于平淡,直到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它的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致力于帮助人们打开“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等这些感受的管道,让生命力更加通畅地流动。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仪式感,为什么要有仪式感,以及怎样建立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
所谓仪式,指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它保证我们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按照固定的形式和规则,完成一些象征性的行为。而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它让我们心中有梦,让我们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很多人提到仪式感,或许会想到那些华丽的装饰布置,比如气球、彩丝帘,各种精致的摆件,以为仪式感都是要用钱堆出来的。其实,不然。
就像每逢春节上演的万人大迁徙,不管我们身处何方,都会从天南地北奔向同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家”。回家团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仪式感。而这,并不需要任何修饰。
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武志红说:“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我们的年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岁月会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脸上雕刻下明显的痕迹,但是心灵的成长却并非显而易见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仪式来提醒和引导自己,和过去的稚嫩告别,和已到的成熟拥抱。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我们有很多美好的仪式,比如“及䈂礼”女子十五岁称之及笄,是古代女子的成人礼。它就像冠礼一样重大,象征着女子已经成人,已经可以独自承载着这个社会。还有很多,诸如“拜师礼”、“迎宾礼”等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仪式都已经被我们弱化甚至淡忘了。而生活仪式的缺失,也导致了我们心灵蜕变仪式的缺乏。
在生活中,我们的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而每一次的转变,都需要一些仪式感来提醒自己。
比如成长的仪式:自己独立打一份暑假工、体谅父母的辛劳为他们做一些暖心的小事;
比如团圆的仪式:不管身处何方,在春节、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一定回家陪陪父母、家人;
比如告别的仪式:告别一段感情,告别一个亲人。
这些仪式都是在提醒着我们,在过去的人生中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转变,我们只有拥抱这些转变,才能真正的成长。如果仪式感在其中缺席,那我们极有可能会逃避这些转变,从而停滞不前。
怎样建立仪式感?
罗振宇最初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罗辑思维"时,每天早上会发出一段60秒的语音,讲讲人生、谈谈选择、说说思考、聊聊历史,等等。
有人问罗胖:为什么每次都是60秒,不多不少?答:很简单,反复说,不断调整,直到说到60秒为止再发出。
有人继续问:为什么要死磕自己,非得要60秒,58秒、59秒难道不行?答:因为"罗辑思维"现在做的事前无古人,无可借鉴,那么建立一种仪式感就非常重要。每次发的语音刚好60秒,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仪式感的要求。
我们可以在每个重要的节日给自己一些明显的提醒,或许多年以后我们会忘记为什么会去过那个节日,但是却不会忘记当时的那些美好体验,这是不会被忘却的纪念;
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挑战,每完成一项就给自己一点甜头尝尝,可以为自己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也可以去一个一直向往的地方。
总之,仪式感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你过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醒自己能够变得有多好。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里说,用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你不必非得去教堂,但你可以仰望浩瀚的星空;你不必非得聆听钟声,但你可以自由地欣赏海上日出。找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仪式,不是为了把生活变得花里胡哨,而是为了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