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伽利略的反应速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可能仅仅是工具上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牛人,那些牛人都是只要给他什么工具,他很快就能把这个工具运用到极致,把能得到的结果全都研究出来。
科学进步其实都是由新工具的出现推动的。——看看新技术一旦出来,聪明人的反应速度能有多快。
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伽利略,而不是牛顿,开创了现代科学。这是因为伽利略是第一个真正向大自然寻求答案的科学家,他反对学者整天在书房里面写论文,认为应该去直接观测大自然,用实验结果说话。
《科学家对诗人的有失恭敬》用温伯格的话说,古代那些思考过科学问题的学者其实不算“科学家”,应该叫“诗人” —— 他们总是从美学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提出漂亮的理论,但是根本不屑于在真实世界里检验理论。
伽利略所处的是个什么时代呢?哥白尼已经提出了日心说,但是受到了教会的强烈打压。当时主流思想仍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球都在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人们的观念中,天上的东西都是完美的,太阳、月亮、星星,这些星体都是表面光滑的完美球体。而地球上有山,有河流,表面很不平整,教会的哲学就是只有地球不完美,其他星球都完美。
所以人就得敬畏上天啊!这个世界观非常……完美,但罗马教会也很有意思,他允许你跟他较真。伽利略开创通过仪器测量实验的做法以后,教会还专门开了个会,认定仪器测量的 —— 而不是肉眼直接看到的 —— 结果,也有效。教会很有理论自信,如果你想独自观测星体,教会表示允许!
伽利略得到了一个关键工具,一个大杀器 —— 望远镜。
望远镜是1608年荷兰人发明的。而温伯格的说法是,在1608年荷兰已经有好几家制造望远镜的公司了。那一年曾有人想申请望远镜的专利,还被驳回了,因为荷兰政府认为当时望远镜都已经流行了……不过那时候还没人拿望远镜当科学仪器,放大倍数很低,被称为“偷窥镜” —— 主要用于偷窥邻居隐私。
在这个条件下,如果有了望远镜,你会怎么做呢?
在真实历史中,伽利略做到了什么程度呢?
不管望远镜是不是荷兰人1608年发明的,伽利略拿到望远镜,是在1609年。他马上就做了改进,把放大倍数从三四倍提高到了八九倍。
1609年8月,伽利略向威尼斯总督演示了改良后的望远镜 —— 这个望远镜能看到肉眼两个小时以后才能看到的海上船只!总督马上意识到望远镜的军事意义,伽利略因此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工资涨为原来的3倍。
1609年11月,伽利略把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了20倍。紧接着他用望远镜去观测星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做出了六项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天文发现。如果单论对人的观念的冲击程度,这六个发现全都能秒杀今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果有这么好的望远镜,首先看的星体肯定是月球。伽利略就是这么干的。
第一个发现,1609年11月,伽利略判断月亮表面不是光滑的。注意,光盯着环形山看没用,你有望远镜也无法判断那是光滑图案还是山。伽利略观测的是新月时候,月亮上明暗交界的地方 —— 他注意到边界上有亮点!亮点应该是太阳光越过月球地平线的时候照亮了山顶……伽利略甚至推算出月亮上有些山的山脉至少有四英里高。
这就证明了天上的东西也不都是完美的,月亮跟地球一样表面凹凸不平。
第二个发现,伽利略观测到了昴星团除了有6颗可见的恒星之外,还有超过40颗其他的恒星,他在天上看到了不计其数的之前肉眼看不见的恒星。他发现银河系是由大量的恒星构成的。
第三个发现,伽利略注意到行星在望远镜的视角中明显地变大,而且它们都是圆形的球体。但是恒星在望远镜的视角中并没有变大,看不出来恒星的细节。伽利略据此推测,恒星距离地球的距离要比行星远很多。
第四个发现,伽利略发现了木星有4颗卫星。这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发现。
他在1610年1月7号晚上看见木星周围有三颗小星,是之前肉眼看不见的。这三颗小星很亮,伽利略还以为它们是恒星。结果到第二天晚上他发现这三颗小星的位置都变了!再过两天,他发现3颗小星就剩2颗,再过三天之后,他发现3颗星又变成4颗星,而且都是沿着黄道排列。
据此,伽利略得出结论,他看到的其实是木星的四颗卫星!
要知道教会的观点是所有星体都绕着地球转,可是现在他发现居然有星体绕着木星转!那木星和地球能有多大区别呢?
第五个发现,到了9月份,伽利略发现金星是有相位的,只有你承认金星也绕着太阳转,才能解释这个相位的变化。
第六个发现,伽利略把望远镜得到的太阳影像投影到屏幕上,发现了太阳黑子。
等于是伽利略刚有了望远镜,就把天上该看的地方都看了。
到1611年,伽利略精确测定了木星这四颗卫星的公转周期。有张表格,比较了伽利略测量的结果和现代人的测量结果 ——
四颗卫星的公转周期从1天多到16天多不等,伽利略的结果误差最小是0分钟,最大的误差也就5分钟 —— 十六天,相差五分钟!要知道当时的条件,想找一块误差如此小的表可能都非常困难!实在想不通伽利略到底是怎么测的。
这些成就,只是伽利略的丰功伟绩的一部分。伽利略还发明了显微镜,还用斜面测量过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等等等等。
伽利略精确测定木星卫星公转周期的1611年,在中国是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历史大事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出生。
评论
伽利略做到了穿越者也未必能做到的事,那些在1610年,拿到《星空信使》的读书人。
在那个年代,突然读到这么一本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你知道木星也有自己的卫星,当你知道月球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当你知道金星有那样相位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这种思想冲击,简直太刺激了!
罗马教廷后来禁了伽利略的书,那只能让伽利略的思想变得更刺激。
紧接着就是“启蒙时代”,从此新思想层出不穷,简直是动不动就来场智识革命。
伽利略在1611年送给开普勒一台望远镜,开普勒拿到望远镜之后也是马上进行改进,然后就发明了开普勒式天文望远镜。
千万不要低估古人,千万不要低估牛人能达到的水平。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可能仅仅是工具上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牛人,那些牛人都是只要给他什么工具,他很快就能把这个工具运用到极致,把能得到的结果全都研究出来。
只有工具做不到,没有人想不到的。
之所以都是工具推动科学革命,并不是因为人的思想不够聪明,而恰恰是因为人太聪明了。
由此得到
为什么搞科研的人都有点竞赛心理?因为新东西一出来马上就会有人做,赶不上这波就只能等下一波。好想法传播实在是太快。
商业和技术也是如此。一旦有个新平台、新突破,各个公司很快就能找到对应的商业模式。
聪明人实在太多,聪明人能做到的事儿实在太厉害。
知识点二:
有一种情怀叫“有限”
1. 约德尔和巴尔克是两种职业军人:前者理念型,后者技术型;
2. 这里映射出两种职业精神:一种敬业且狂热,另一种敬业但有限;
3. 这种有限精神,才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智慧。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的《反叛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as Rebel)里的一篇文章。戴森是个物理学家,但是他的关注点非常广泛,这篇文章说的是军事和历史。
这篇文章题目是《将军》(Generals),说的是两个纳粹德国将军的故事。故事都是老故事,可是戴森从故事中总结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非常新鲜。
1.两个职业军人
第一个将军是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 Jodl),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直接参与计划了历次侵略战争。德国战败以后,约德尔在1946年被国际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最后被绞死。
但是约德尔,可不是一个一般的战犯。他身上充满了职业军人的荣誉感,面对审判不卑不亢,至死不悔。戴森直接引用了约德尔的最后陈词和他在行刑前一天写给妻子的信,他说他感到非常自豪,为德国做了军人该做的事,死而无憾。
约德尔不怎么关心政治,但是非常忠于希特勒。希特勒说要打他就研究怎么打,至于说为什么要打,那是政客的事。约德尔曾多次向希特勒请求,希望自己能带队去前线作战,希特勒总是拒绝。约德尔去不了前线就老老实实地留在指挥中心做战略规划,尽职尽责。
约德尔从不过问希特勒为什么要打仗,并不是因为他不懂政治,而是他的军人荣誉感要求他不能质疑上级。
戴森分析,德国有崇尚军人的传统,而且德国士兵的职业荣誉感非常强,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宗教般的状态,你甚至可以说军人在德国是一个半宗教的职业。德国士兵并不把打仗作为谋生手段,而是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约德尔,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德国军人。
但是德国军人也有不同的类型。戴森说的第二位将军的风格就和约德尔非常不一样。戴森认为此人是整个二战中最伟大的战地指挥官,他就是德国陆军二级上将赫尔曼·巴尔克(Hermann Balck)。
巴尔克和约德尔的区别在于,约德尔是巴伐利亚地区的人,特别坚持原则,比较死板,而巴尔克是个普鲁士人。普鲁士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四战之地,经常跟周围国家打仗,普鲁士士兵传统上就爱采用灵活战术,以少胜多。巴尔克,是个典型的普鲁士军人。
巴尔克总是在第一线带队作战。巴尔克的指挥风格,有点像竞技体育,就好像教练员领着运动员去参加比赛一样。特别强调有针对性的战前训练。进攻法国之前特意训练手下士兵使用皮划艇,结果果然用上了。
巴尔克打仗崇尚进攻。他的哲学是进攻比防守容易 —— 防守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全神贯注参与不能有薄弱环节,而进攻的时候,实际作战的是排在前面的那几个人,后面的人只要跟上就行 —— 进攻,是积极主动的。但是进攻战术对体能要求非常高,必须快速行动,对此巴尔克的办法就是他总是亲自带队,身先士卒。
巴尔克的战术非常有创造力。他的哲学是从不重复使用同一个战术。他说再好的战术用一次敌人也就适应了。巴尔克,可以说是个非常喜欢打仗的人。
巴尔克的结局很不错。1945年德军已经面临要投降的情况下,巴尔克还是在东线,但是他不想向苏联人投降。于是他先给猝不及防的苏军来了个主动进攻,然后从容带领士兵往西撤退,一直撤到奥地利,向美军投降。这个选择可以说无论是给士兵还是自己都找了一个更好的出路。战争法庭宣判巴尔克无罪,他后来一直在美国生活,还挺长寿,活到89岁。美军曾经想让巴尔克讲解作战经验,他一直都拒绝,一直到85岁的时候才接受专访,分享了自己的作战心得。
戴森说,约德尔和巴尔克都是非常敬业的职业军人,但他们的职业精神不太一样。约德尔比较“重”,而巴尔克比较“轻”。约德尔是悲剧的,而巴尔克是喜剧的。
2.两种职业精神
约德尔的职业精神可以用“庄严”来形容,而巴尔克则只是“严肃”。巴尔克打仗打得好,同时他打得很人性化,把士兵照顾得很好。更关键的是,巴尔克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定的幽默感。
约德尔把希特勒视为神明。有一次约德尔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希特勒不一致,他认为希特勒错了,可是他几乎没有办法接受这一点,他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煎熬!而巴尔克一直认为希特勒就是个政客,而且还是个不怎么称职的政客。巴尔克眼中的希特勒根本不会打仗,他早就习惯了跟上级观点不一致。
约德尔,是一个理念型的军人。而巴尔克,是一个技术型的军人。国际法庭认为约德尔在战略上主动做决策,是个战争贩子和刽子手,而巴尔克作为一个前线的指挥官,打仗只是他的职业,他只是在战术上去打,他没有把打仗上升到道德和荣誉的高度,只是在完成一个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最后约德尔必须死,而巴尔克没事。
历史上一直都有这么两种军人。美国内战时,南方军人的精神状态就和约德尔所代表的那种德军荣誉感一样。南方军的罗伯特·李将军就把打仗视为一个非常神圣的事业,结果他打得越好,给南方人民带来的苦难就越多。
3.有限和无限的战争文化
戴森从中分析出了一种文化原因。如果某地有一种文化特别崇拜军人,军人职业被视为宗教般的荣誉,比如德国,就容易产生像约德尔一样的军人。
可是像英国就非常不一样。英国人始终对军人不怎么感冒,就算有军人成为人们的偶像,一般也不会是陆军。英国人主要对海军比较推崇,有些海军将领被英国人视为英雄。
海军文化跟陆军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海军打仗打的都是有限的战争。把对方舰艇击沉战争就结束了,有机会还要把落水的敌人救上来,完了该谈判谈判该签协议签协议。但陆军不一样,陆军可以打焦土战,可以直接征服一整片地区,甚至可以搞屠杀 —— 陆军作战,往往是无限的战争。
归根结底,这两种战争就是有限文化和无限文化。比如希特勒的作战目标是无限的,最后疯狂了哪里都想打,而丘吉尔的作战目标是有限的,德国投降就完事。拿破仑的作战目标是几乎无限的,想要征服整个欧洲;而华盛顿的作战目标就是非常有限的,逼着英国人承认美国独立就可以。
打目标无限的战争,是宗教狂热。打目标有限的战争,才是专业精神。
军人应该向巴尔克学习 —— 你应该热爱战争,你应该服从命令,但是你不应该过分狂热。
评论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就是有限。巴尔克、丘吉尔和华盛顿,他们作战是有限的,杀伤是有限的,而且在我看来更本质的一点,他们对自己职业付出的情感是有限的。他们远远比贩夫走卒敬业,但是他们的敬业程度没有达到宗教情怀那样的高度。
这种敬业精神,很像现代的运动员。比赛肯定是有输有赢,得了冠军有重奖 —— 可是第二名、第三名也有奖金啊!更重要的是,输了比赛不但不用死,而且还有机会重头再来。在拳击比赛里打赢了也不会把对方真正置于死地,都是点到为止。
当然真实的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敌人不死你就得死。可是这个“有限”的精神在于,你到底想得到什么。有一个明确的实际目标,总比目标无限的行为艺术强。
这种有限精神,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智慧。
过去文人喜欢赞美“无限” —— “真爱无价”、“不惜一切代价”、“把毕生心血投入到某某事业”等等等等。
如果你真的把全部身心投入给公司,那么当公司作出你不赞成的决策的时候,当你跟老板发生矛盾的时候,你就可能产生一种幻灭感,你的世界观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
由此得到
不敬业的人不值得尊敬,可是敬业也分两种。敬业,但是只投入有限的感情,保留一点幽默感,没准你的工作水平更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