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看到一个视频。圣诞节的心愿卡片,有一个竟然写到:我希望我的父母去死。在下面的评论中,对父母有抱怨情绪的网友很多。不知道父母辈的看了会作何感想?
父母给他们吃好的,喝好的,自己紧衣缩食送他们去补习班,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而且还想要父母死,这么说来好像是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
初中生的父母大多是八零后,一小部分是七零后。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物质还是比较匮乏的,经历也比较落后,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还是人多力量大,人多热闹的传统思想。当时上学还没有免费,学费都是家里的一项重要开支。有些家庭的孩子早早辍学打工来贴补家用。他们吃了没读书的苦头,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努力创造机会,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不再向他们这样吃苦。他们自己吃过苦头,在面对后代的时候,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尽可能得给孩子最好的,不想孩子受罪。
还有一些家庭比较重视教育,孩子也比较争气,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有了好的工作。这类人通过受教育改变了家庭环境,从农村走进城市,做了父母之后,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上好大学带来的好处,更清楚社会上竞争的激烈。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在物质上从不亏待孩子,对孩子的培养也更用心,各种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他们希望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他们出生在国家快速发展,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他们没有想象不出以前的生活有多苦,无法对父母的苦产生共情。他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在父母那代是求之不得的但在他们这代却司空见惯。他们目前已经满足了物质需求,他们最需要的是情感需求,而父母还是停留在物质提供阶段,这也就导致了父母和孩子沟通上的沟壑。
其次是他们的需求不一样。
不管是早早辍学的父母还是高学历的父母,工作都很忙碌,他们对孩子的满足似乎停留在物质满足上,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厉害的,能上名牌大学,却忽略了孩子的天资。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又要怪孩子没努力。
父母的教育还是停留在自己的惯有经验里,说辞是老一套,唠叨来唠叨去,也没翻出个花样来。而孩子对于家长的说辞感到厌倦,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出。家长极少去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现代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吃苦的机会,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手机多么有趣,游戏多么让人入迷,他们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消遣的方式,他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可在家长眼中,所有的这些都是不务正业,家长的要求相去甚远。
再次是因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
孩子喜欢的,是家长厌倦的,孩子和家长沟通不来,就觉得非常痛苦,他们宁愿在冰冷的网站里向陌生人发泄情绪,也不愿和家长交谈,不谈不沟通,又怎么会相互了解呢,这就导致了隔阂越来越大,大人和孩子之间互相失望。
我们前段时间也做了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有24个学生都需要一级预警,把他们找出来一一询问,结果没有一个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有一些我都家访过好几次,感觉父母关系也不错,父母也挺开明,但是孩子却认为自己家的家庭关系不和谐,不知道是他们的要求高,还是有一些我真不知道的内情,另外这些孩子都有过轻生的念头和想法,让他们写出来所经历的事情,结果都是一些小事,比如:父亲不让玩手机,让他去死,那一刻他就想跳楼一死百了;再比如: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的骂了他,他就想割腕自杀;有一个学生因父亲不愿给他转学,他就想上吊自杀。
通过交流,我发现这些孩子遇到事儿首先想到的是采用极端方式,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死亡对他们来说就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他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又或许知道但不在乎,死了就死了无所谓,也不考虑会给父母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后果,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所以,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
如何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
1、让孩子多做家务事。让孩子多做家务,不仅可以让他体验到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也让他明白了父母的不易,为他以后感恩父母奠定情感的基础。并且在做家务的同时,既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孩子的责任心。对以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所以有时候我们父母为孩子做的多,反而是害了孩子。
2、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感受父母的钱来自不易。许多孩子夸耀家人权势金钱,却未必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有70%小孩子认为家长给自己付出是应该的,没啥过意不去的。尽管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不求回报,但无条件的溺爱,会麻木他们一颗稚嫩的心灵,会让他们理所应该里享受,而不懂得付出。
3、家长要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中国的家长相对内敛,不像外国人那样把我爱你挂在嘴边,总是默默为孩子付出,累死累活孩子也感受不到,因此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要以适当的方式把爱传递给孩子,把爱说出口,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有家长的影响,孩子慢慢也会变得会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