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

作者: taniuniu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10:09 被阅读0次

    这本书下载了很久,这几天终于有时间把它看完。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带着目的的,这本书的封皮上印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一定打动过很多人的,我从第一次看过后就默默记住了,并且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回来读它。我想找到自己。

    我不清楚三十岁的时候别人有没有过迷茫和焦虑,有没有与青年的自己和解,又有没有与中年的自己初见,是不是也挣扎着选择到底是去做谁的妈妈,还是拼尽全力做个喜爱的自己。这个承上启下的年龄,还没知天命,但也没了对未知的恐惧。所以这淡然,其实是一种放弃。

    书里的一家人,是一群性格有瑕疵的聚合体,这种聚合不是偶然,是父母内心世界在孩子身上的映射。因为种族而一直显得特别且格格不入的父亲詹姆斯,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学业与梦想的母亲,害怕失去亲情而背负上两个人期待的大女儿莉迪亚,孤独的儿子,不被关注的小女儿。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故事的开始莉迪亚就死了,没有什么大的悬念,虽然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确实明白了生而为人要勇敢一点,但她还是选择沉入湖里。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只想着重思考那么一两个点:认同感和自我。

    每一个家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无孔不入的“照顾”,说白了,就是基于一个认识:你们不行。 一个人经常处于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当中,个性和心理受到的影响不难预计:要么他会变得很紧张,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受到的评判或“潜在评判”而诚惶诚恐,这种紧张会使一个人真的变得“不行”;要么他会因为自己的“行”得不到承认而变得愤怒、压抑、暴躁。这种感觉剥夺了一个人正常获得来自父母认同感的心理需求的权利。这个认同特别重要,它可以塑造出孩子的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境遇,都可以确信自己的价值。而那些得不到认同的孩子出现了人格缺失,这种缺失在后期的成长中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弥补。

    来自父母的信任又区别于其他任何人际关系的信任,其实每一个孩子都理解父母那无条件的爱,但若在这个前提下都得不到无条件的信任,那还有什么是可以被相信的?

    “死了的人已经明白并得到解脱,而活着的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想通。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各自的修行,对于父母,那些他们想得而得不到的对孩子来说其实无关紧要,孩子关心在意的仅仅是明天你能否继续在自己身边陪成长跟自己聊天全心全意关注我爱护我,哪怕我不能成为你的骄傲。”

    莉迪亚死了。我替她年轻的生命觉得可惜,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词,形容青春,形容痴狂,形容义无反顾,形容卷土重来,形容东山再起,形容无所畏惧,她却单单选择了死。死是认输,是低下头对逆境妥协。年长的人们已迟钝,已经早就忘记10几岁的自己渴望着什么爱着什么又恐惧着什么。全然看不到一个孩子是怎样努力的活着。人真是这世上最健忘的动物。所以40岁没法理解30岁,30岁也看不懂20岁,20岁则对10几岁不屑一顾。与其期待别人的懂得,不如自己醒过来,别沉溺于过去,自己把自己在混沌的泥淖里扯出来,踏踏实实的站在地上,就再也没有谁能把你推下悬崖。

    本性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gc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