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沿着丝绸之路走一遍,汉朝的张蹇在陆路上走过,唐代的玄奘也走过,明朝的郑和从海上走过,现代更是有无数人走过,欧洲专列,远洋运输,飞机航班,可以很方便地把人们从一个城送到另一个城市。我没有时间,精力,勇气和金钱,所以只能选择读书,沿着书上的丝绸之路旅行,从今天穿越到古代,从东方横跨至西方,去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d2c933ca12a04be9.jpg)
丝绸之路上行走着各色人,有商人、传教士、考古学家,外交官员,他们穿过沙漠、山脉、草原,把东方的丝绸、茶叶、陶瓷、香料销往西方,又把西方的工艺品、白银、黄金、鸦片传到东方。
这是一条财富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战争之路,民族觉醒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与今日的世界紧密相连:在今天,对立教派、对立领袖和对立教义之间关于伊斯兰精神的争论,与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头100年中的情况一样激烈,这取决于人们如何解读过去的历史;俄罗斯与邻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也同过去一样紧张不安,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可以挑起、也可以平息昔日对手之间的敌意和争端。重视历史与现今的关系,对于未来发展会有极大帮助。
我国正在建设一张全新的、遍布世界的网络,这自然会让西方对中国的偏见越来越深。直至20世纪中叶,从南安普顿、伦敦或利物浦启航的船只,仍可以在不离开大不列颠领土的情况下前往世界的另一头: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经塞得港来到马耳他,然而从那里前往亚丁、孟买和科伦坡,在马来半岛稍作停留,最终抵达香港。今天,中国人也能够做到类似的事情:2004至2009年间,中国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投资增长了四倍多;在太平洋地区,公路、体育馆和宏伟的政府大楼,在中国的援助、软贷款或是直接投资的帮助下拔地而起;在非洲同样可以见到中国人活跃的身影,他们修建了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以便与世界共赢。
可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证明,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从来就没有道义、平等、尊重和自由,他们会不择手段,用谎言欺骗、挑拨离间,制选事端,直至武力侵占。中东的石油,南非的矿产,印度的香料,埃及的港口等等,无不受他们的控制。他们怎能接受我国的崛起和赶超,势必要围追堵截。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作者彼得·弗兰科潘提出了反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即如果仅仅将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范畴,将大大限制历史学家的视野。他认为,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所有的历史现象应该放到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比较和考察。他提出:“数千年来,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坐落在东、西方之间的那块区域,才是地球运转的轴心。”这几乎是提出了一种“东方中心论”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人民的角度讲述历史(“全民说”)会比领袖史和英雄史呈现更多的视角。作者采用了“全民说”的视角——平民和皇帝都在诉说历史。还采用了“多线程”史观,如同文学中的“多视角叙事”。
《丝绸之路》的“新史”特点还在于作者的构思,即作者对于历史该“怎么说”的思考。从4000年前“丝绸之路的创建”到“宗教之路”,从“美国的丝绸之路”到世纪之交的“悲剧之路”,整整25条路,甚至包括了如何打造今天新的“一带一路”。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的确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构思。
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角体验,除了看到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外,也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