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你是什么岗位,都一定听过这句话,那究竟什么是规矩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7799/65c11ee691baea6d.jpg)
“规”和“矩”是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画圆的文具叫圆规,矩是一种折成直角的尺子,上面标有刻度。一方一圆谓之规矩,比喻一定的标准和法则。比如我们夸某人的字写得很规矩;或者说谁办事合乎规矩,意思就是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是规矩最基本的释义。
它还有其他的释义,规矩也是一种礼仪。例如今天家里高朋满座,酒席宴前无人动筷子,家里的小孩最先夹了一口菜,这时候就会被家里主人训斥没规矩或是不懂规矩,注意看这里的“规矩”,它成了礼仪的意思,不懂规矩就是不懂礼仪。
还有、规矩二字还有老实本分的意思,例如我们说“他一辈子规规矩矩种田,是个老老实实的庄稼人”。或者说“他是个规矩人,从来不会对女孩子言语调侃或动手动脚”。
你看、规矩到了这里,变成了老老实实、恪守本分的意思。
不止如此、规矩有时也含一点贬义,例如我们说:“胡适先生打破旧文学的规矩,创作了别具一格的新诗!”
规矩又变了,在这种语境下,它有一种陈规和桎梏意思。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一个团体或机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规定,不过总有一些规矩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或是百思不得其解,还有一些规矩蛮横无理却又牵扯到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几个吃饭“吧唧嘴”的人,坦白说那种声音听起来很难受,起码我是这样感觉的,却又不能制止,毕竟以这样的理由制止别人总觉得怪怪的,所以我通常选择要么忍耐一会,要么及时走开。
后来读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受戒》,其中写道一千个和尚同时喝粥,却不发出半点声响,令我感觉惊奇。再后来我了解到寺院的僧人不但吃饭不能发出吮吸食物的声音,也不能说话,碗筷也不能发出撞击声,这是规矩。
僧人将过堂(吃饭)作为一种修行,认为如果发出声音,会令恶鬼嗔恨。其实何止是寺院?我相信很多人都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后代。
我不知道会不会让恶鬼心生嗔恨,但我知道吃饭发出声音,一定会影响其他人。
大家看这里的“规矩”,它在寺院里原本是一个标准;在生活中却是一种礼仪,我们应该学会这种礼仪,学会不打扰别人。
再聊一个相声行里的规矩,听说相声演员上台不能戴手表,这是规矩。
原因有两个,首先说相声是一种逗乐的喜剧形式,主要是演员的语言外加一点点的肢体动作,身上穿的是传统的大褂,大褂宽袍大袖,如果戴着手表上台,一伸手就会露出腕子上的手表,动作要稍微大点、手表“哗啦”一响,就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还有一点原因,是从观众的心里层面出发,观众若看到台上演员带个大金表,心里会想到是自己的票钱给他买的表。当然了、这可能是戏谑的说法,不过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
在旧社会,相声艺人地位很低,很多都是街头表演,用他们的行话说叫“撂地演出”,收入是靠路边围观群众的打赏,一天挣不了几个钱,所以还有句话叫“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艺人是这些打赏的“君子”养活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相声艺人表演时不能戴装饰物了,如果观众看到你衣着光鲜,戴着大金链子小金表,看起来比他还有钱,人家还怎么打赏你呢?
注意看这里的“规矩”,他原本也是一种标准,但背后却又隐藏着一些旧时代心酸。我想现在的观众早就不在意演员戴不戴表了;于是这个“规矩”又变成了一种尊重观众的礼仪,还有人在继承延续,我觉得挺好的,有意义。
后浪在催赶前浪,今天似乎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即使大部分人都还没搞清自由是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提到“规矩”这两个字的时候已经愈来愈少了。
传统的规矩有精华,也不乏桎梏。但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对人的警觉和教化,比如吃饭时等长辈先动筷子告诉我们要学会尊敬长辈;敬茶拜师、三节两寿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朋友妻、不可欺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后浪们兴起了,也许大家不再遵守“规矩”,但总该敬畏“规矩”,因为这个民族的很多传统美德,都藏在这些“规矩”里。
2021於上海南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