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苏轼饮茶观:寒苦

浅谈苏轼饮茶观:寒苦

作者: 茗山茶室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1:01 被阅读0次

苏轼在《漱茶》一文写道:“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他敏锐地意识到,中下等茶,因季节、制作、生态等差别,可能会造成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的含量过高;或因杀青不透等因素的存在,对这类茶的饮用,如果不加节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过度的刺激或损害。因此,他提倡尽量喝上等茶,且数日一啜为宜,这与我一直倡导的“喝好茶、少喝茶”,其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当然,这里要考虑到古人生活条件的局限,他们可能没有我们今天的富足,体内也没有那么多的累积营养可供消解。

浅谈苏轼饮茶观:寒苦

其后,他又写道:“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不复病黄,虽损益相伴,而消阳助阴,益不偿损也。”“人多患气”,是指饮茶过量,会损人元气。我们饮完茶后,会感觉精神抖擞,实质上是咖啡碱调动了人的元气所致,临时透支了自己的精、气、神。如果长期透支而得不到及时修复,必然会导致气虚体弱。如果再长期饮食不节,不注意营养的全面摄入,就是过劳过量,就会损伤气血。“不复病黄”,是指茶的苦寒可清热燥湿,对湿热引起的黄疸型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茶对急性肝损伤,有很显著的修复作用。适量饮茶能够保肝护肝,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

浅谈苏轼饮茶观:寒苦

等级较低的夏秋茶,往往寒性较重,苦寒伤气。如若过量饮用,不加节制,确实会损伤体内的阳气,打破人体健康的阴阳平衡。那么对于等级较低的茶叶,应该去如何利用呢?东坡说:“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用浓茶漱口,不但不伤脾胃,而且茶中含有的适量的氟,可以使龋齿再矿化,修复牙釉质,有固齿消炎、去除口臭、预防口腔疾病的良效。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由此可见,清代的曹雪芹,早已得东坡真传,把黛玉漱口、吃茶一章,写得细微传神,有礼有节。这也从侧面证明,东坡用浓茶漱口的保健方式,对后世的影响之深之远。

---节选《茶与健康》• 静清和

相关文章

  • 浅谈苏轼饮茶观:寒苦

    苏轼在《漱茶》一文写道:“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他敏锐地意识到,中下等茶,因季节、制...

  • 苏轼浅谈

    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繁多,其中贡献最多的,无外乎三个时间段: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唐宋风骨。 这三个时期的理由不...

  • 浅谈苏轼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为人熟知的豪放派诗人,他大量流传下来的诗词中透露出的乐观随性使千年来无数后人所崇尚。...

  • 正确饮茶观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 喝的饮料。可是,很多小伙伴在泡茶时却 未必得法,甚至长期坚持某种不正确的泡茶...

  • 腹有诗书气自华,美人当以玉为骨。

    浅谈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敬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浅谈饮茶的起源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1、神农说 唐朝陆羽《茶经·六之饮》: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陆羽是根据《神农食经》中...

  • 风景

    观晚如饮酒,观人如饮茶,观日如饮水,山河似山水,山水相连山河明。

  • 观《苏轼》有感

    苏轼是我们在很久以前就了解的一个诗人,几乎每个时间段的语文课上都有他的踪迹,6集的纪录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分时间段...

  • 冬日偶感

    昨夜饮茶茶似酒, 今朝观叶叶如花。 梦中犹有铁马嘶, 人近中年更奋发。

  • 观苏轼五言诗有感

    观苏轼与禅师以诗论道甚为有趣, 遂访效古人吟诗一首以映心境。 诗也,思也! 观苏轼五言诗有感 止一 稽首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苏轼饮茶观:寒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mo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