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苏轼

浅谈苏轼

作者: gonethewind | 来源:发表于2020-02-08 11:13 被阅读0次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为人熟知的豪放派诗人,他大量流传下来的诗词中透露出的乐观随性使千年来无数后人所崇尚。他在逆境中的从容淡定,在荣辱得失之间的随性,在黑暗官场中的率真自然……都在跨越时空的界限打动着我们。而我认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最能体现出他的乐观率真的代表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描写了当时诗人行路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大雨,“莫听”两字已初露词人内心的不以物喜,“何妨吟啸且徐行”进一步词人内心坚定,不受外物影响。在同行人都纷纷惊恐,想要躲避时,他独树一帜,依旧在雨中不紧不慢地前行。他脚踩芒鞋手持竹杖不受一丝大雨的影响,如履平地。“谁怕”点出他内心的坦然与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从一场大雨推及词人的一生,生动地渗透出词人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种阔达、不畏坎坷、坚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后三句描写了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象也侧面说明词人相信苦难都是暂时的乐观心态。最后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与前文的风雨呼应,也暗喻官场中的明争暗斗。词人从雨过天晴得到启发:人要阔达,一切的得失不必太在意,潇洒快乐就够了。如此坦荡的人生态度谁不爱呢。

      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苏轼的官途是坎坷的,后半生颠肺流离。众所周知,他开创宋朝豪放诗风,而其实在他前半生,他也不乏许多婉约派的诗词。下面的《江城子》是他婉约派的代表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去世第十年写下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他对妻子的思念。“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胜有声,在男子流血不流泪的时代下,他率真自然,不畏世俗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敢爱敢恨。“明月夜”里,词人看着皎洁无瑕的月光,把自己的孤独衬托得淋漓尽致,思念之情俞发浓郁,真情流露,使无数后人产生共鸣。此词运用了虚实结合,如真如幻,成为千古绝唱。

      他年少之时,也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渴望得到重用,好施展他那无处安放的才气。他遇到了他的恩师欧阳修,年少成名,受到过全社会的敬仰,他的文章风靡之坛,深受太后的赏识。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厚厚的精神财富。但似乎在他二十岁那一年,耗光了他所有的运气。生不逢时,他在王安石变法中败了,后半生颠沛流离,他都觉得他的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他被流放到杭州、密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越行越远。而最后好不容易大赦天下终可返回家乡,却在路上病逝,客死他乡。他历经命运的荣枯盛衰。

      许多人说,苏轼最精彩的诗反而是他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阅历越丰富,他收获了更多生活的底气与从容。他心胸开阔,不屈于命运,时刻胸怀天下。官场失意,也没有隐退江湖,而是把目光放在底层人民生活上。他称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儿。”他虽才华横溢,但没有恃才傲物,以平等的眼光与百姓交往,与民为乐,所到流放之处,他为民服务,为民造福,无一不受到百姓的爱戴。

      他生性乐观,热爱自然,在颠沛流离的流放之路也领略了不少令人惊奇的自然风光。当他立在山峰上,头上不过咫尺的云天,苏东坡能看到人的渺小,山上的清风把他心中的尘生思俗念一扫而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苦短,还不如遭从本心自由自在快乐地过一生。

      无论是诗风还是性格,无论是千年前还是千年后,一个人的铸就离不开他所在的时代与经历。苏轼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始终没有丢失年少时的乐观率真,始终无畏、真诚、满满少年气。这是他的诗词如此有魅力的原因之一,他的性格也像他的诗词一样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ti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