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到过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报复性的疯狂玩手机,吃垃圾食品,那很大一个可能是平日里压抑太久了。那么相应的,如果放纵一段时间以后,那自然就会回归正轨。这个说法在我这里倒是应验了:趁着618这次换了一个手机,手机到手以后几乎天天不离手,现在过去了一个多礼拜感觉十分没意思,甚至还有点碍事。
电脑的新鲜劲儿倒是还没过,因为上一个mac现在已经卡到怀疑人生,而且很多游戏都不兼容;这次换了新电脑终于可以痛快的玩游戏了。还是windows系统比较适合我。我讨厌上一个电脑时间已久,不是我对苹果有什么意见:不得不说mac的操作界面还是很炫酷的,而且容易上手。讨厌的原因是我懒得更换我的apple id, 因为我的id是在上研究生的时候申请的gmail账号。国内上gmail基本可以说是无缘(十分费劲)。懒惰如我,自然就不愿意再用这个账号。我的确是可以再重新换一个id, 一切都备份一下;然而想想干这些事情就感觉身心疲惫,扼杀在摇篮里比较好。所幸电脑的便携性不高,因此哪怕上瘾对我也没什么影响。电脑对我的用处只有两个,看视频+码字+玩游戏。在视频基本都看过,游戏通关了以后,剩下的就只是自己的道德标准按着子的屁股坐在椅子前,打开word开始干活。
为什么说起了手机,说起了电脑,因为今天下雨,而且是在我想出去跑步的中午突然开始下,下的非常尴尬;我只得临时把跑步改成了雨中撑伞漫步;后来雨约下约大,散步就变成了淌水。一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只想瘫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因此就打开了电脑/手机;两小时后有了前两端的内容。南方的夏天的雨要下很多次,才会有透心凉的感觉;没下到那个份上之前,就感觉在一个放在冰上的蒸笼里面一样。不仅如此,下雨天会在某一段时间集中出现,这让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出去跑步的人一下子就被浇回来。习惯一旦被打断就会难以再形成,因此夏天是不是就多了很多瘫倒在家里,纠结要不要出门的人?
我到目前为止尝试这养成过很多习惯。然而在我真正自己搬出来住以后,这些习惯才慢慢的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从打扫卫生,到自己做饭,到饮食习惯,最后到阅读习惯。我认为对于习惯的频率因人而异,只要记得这件事情,那就不算是丢了这个习惯;循序渐进的来,总有一天频率会慢慢的提升;比如我以前是一个一天三顿,顿顿吃的要十分饱的人。现在我已经习惯了一天两顿,一顿大概八分饱。以前我一点也不想看书,现在时不时的会去看看书,好歹三年来也读了不少书。当然,有些习惯可能实行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我前一阵试着八点睡觉,四点起床;后来五一出去玩了三天后瞬间破功;还有我也曾经尝试从一天两杯咖啡减少到一天一杯茶,结果头痛到炸裂,最后不得不放弃。
为什么有些习惯,几年前可能养不成,现在反而轻而易举?想起来也觉得有意思,我记得我以前很讨厌看书,什么鲁迅,夏目漱石,余华,都是什么玩意儿。现在却看的津津有味,时不时的还会哭出来。细想,应该是增长见识造成的。以前完全不知道书中讽刺的到底是什么,现在看着白纸黑字,便可以和生活中遇到的这个人那个人对应起来,故事因此变得鲜活。以前我只看推理小说,而且也只是集中在福尔摩斯,东野圭吾这两个大类;现在觉得这两个都好,但是其余的推理小说也有趣。这么看来,人曾经经历过的时间,的确会影响习惯的养成。以前我完全不在意是不是吃撑,因为身边的人都在一遍遍的劝我,类似于吃饱了不想家啊,多吃是福之类的。现在知道吃多了其实没什么好处,而且容易困。意识到了问题,也意识到相应的另外一个习惯是解决方案,那养成这个习惯可能会容易得多。
我前年曾经花半年的时间让自己养成了打拳击这个习惯。后来疫情的影响,这个习惯就被抛弃了。再后来尽管疫情得以缓解,但是自己却无法提起性质去健身房去打拳。无奈只能断断续续的选择跳操,跑步之类的。如果按照我上面考虑的逻辑来看,看上去是我自己觉得打拳这事儿带给我的好处应该和在家里跳操没啥区别;而且一旦被领入门就发现,如果不是想当拳王,单纯的拿来健身,还是很简单的可以学的。对于没有挑战性的事情,可能自然而然就放弃了。当然,可能这都是我为自己找的借口;可能就是因为我比较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