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7110/e1681b7b0741063a.jpg)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在前一段时间非常火,电影主要讲的是前印度国家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却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始终有一个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摔跤金牌。自己无法实现这一梦想,就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出生的儿子身上。不料命运却捉弄了他,让他生了四个女儿!一次无意的“打架”事件,让他看到了女儿的摔跤潜能,他开始教女儿摔跤,并努力使女儿成为世界级的摔跤手。尽管一路走来,他们遇到很多困难和误解,父女三人,共同面对,最终大女儿吉塔进入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摔跤比赛并夺得冠军!我们关注电影情节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教育学的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7110/e473d325af076d8b.jpg)
一、因材施教
马哈维亚并不是一开始就强迫女儿成为摔跤手,而是在一次女儿和男孩打架冲突中发现了其天赋,这恰恰是“因材施教”。对于父亲的训练,女儿一开始也是不乐意的,就如同很多孩子不爱学习一样。学习确实可以源于兴趣,但之后的过程一定是辛苦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是否真正的考虑过孩子是否对这件事情有兴趣,是否真正的愿意去做。
马哈维亚确实是很强势、并且是很具有权威的。但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面对女儿的反抗,他只是采取“忍耐”与“等待”。即使面对女儿逃避训练参加舞会,他也只是打了侄子。可以说,父亲全程都没有打过女儿!联系实际看,现在是否有很多家长还奉行着棍棒教育,当孩子不听话时责骂甚至是打孩子。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用足够的耐心。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想法。而不应该单纯的遵循家长的意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利于孩子的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7110/550c19c74887f24e.jpg)
二、努力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
影片中,马哈维亚找当地体育局地方官员希望申请一笔资金,为女儿购买专业的摔跤垫,却遭到了官员的冷嘲热讽。生气的马哈维亚受到哥哥的启发用床垫做替代,还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正规摔跤比赛场的样子给女儿看。
这一切的斗争和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构建教学情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
三、不断的激励学生
马哈维亚听到教练要求女儿控制体重,降到51公斤级,简直要气炸了!“是谁说你不适合55公斤级的?我这就去找他!”当即收拾小包,带上主动请缨做饭的大子“杀”到了女儿身边。增加营养、指导女儿训练,对问责的校长苦苦哀求:“她们唯一的错,就是有一个疯狂的父亲”。马哈维亚始终相信女儿,即便在教练决定放弃吉塔的时候,也依然坚定相信吉塔能够在女子55公斤级的摔跤赛场上称霸世界。
老师的激励确实是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适当的鼓励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7110/2cfdb9827d1011b1.jpg)
四、教学中不断反思进步
影片中,马哈维亚一开始接到大女儿的电话时本来还固执地不愿意搭理。但是在听到女儿泣不成声时,马哈维亚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泪水中既有对女儿的心疼,也有对自己固执的反思。因此,马哈维亚开始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换着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技巧。最终,终于将女儿送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身为一名教育者,必须要在教学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技巧,才能不断的进步。
父母、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即是引导者也是指路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必须要正视起来,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必须有耐心。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激励也会对孩子有促进作用。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必须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反思,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