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国社会之本质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国社会之本质

作者: 柠檬鱼泡秋刀茶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21:46 被阅读0次
    从乡土中学到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校园日复一日地生活着。不知在中国、整个世界其他地方的学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老师、医生、律师……都一个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过去的我只知道结果,在看了《乡土中国》后,对社会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乡土社会

    中国的故事,是从乡土开始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在乡土中生活的人们,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以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和脚下的泥土牵连在一起了,不是人去选择环境,而是那片乡土选择了人,从此生于斯,死于斯。

    乡土社会的单位是村落,大多是聚村而居。这一点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在美国乡下,由于耕种活动中分工程度很浅,没有聚居的需要,人们很少邻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个别负责,独立的民族品质。而在中国,每家耕种面积小,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家与家的距离不会太远;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在水利方面也有合作的需要;从安全角度看,群居更容易保卫自己的家园;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继承祖上遗业,一代代生活下来。这种不流动的居住模式,也就决定了乡土社会富于地方性,生活隔离,保持孤立的特点。

    今天的中国依旧充满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差异仍在生活各方面体现着。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感,法律也就没有那么重要,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的社会,各人不通底细,从而需要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熟悉感可以从乡间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得到很好地体现。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而象征是需要多数人公认的意义。要使共有同一意义,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而乡土社会由于不同村落之间的空间阻隔,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熟人社会中,由于这种熟悉感的存在,人们“眉目传情”,抛弃间接象征而追求直接会意。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诸于文字。

    差序格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因为一样东西,说它是公家的,就有权利而无义务了。影响这种私有观念的便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差序格局。在西洋社会中,在团体内有明确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出这个团体,每个人之间界限明确。比如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没有再提供经济援助的义务。而在中国,我们没有团体的界限,更多是攀关系,讲交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差序格局具有伸缩的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在官僚阶层,家庭可以大到像一个国家。所谓世态炎凉,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依中心势力大小而变化。君臣父子,长幼上下,社会关系和抽象的社会地位相提并论,人来人往的社会中,靠一个“伦”字维持着。孔子说,先承认“己”,再推己及人,这就是顺着同心圆的伦常,向外一圈圈地推出去。

    家族与团体

    家庭是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是结构,生育是功能。在西洋家庭,一个家庭的组建是开始,夫妇为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物,两性感情是家庭凝聚力量。而在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组建在开始时就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是在于结束抚育,这种家庭社群是暂时性的。除了生育功能之外,在乡土社会中,家没有明确的团体界限,家庭成为一种事业组织,家的大小随着事业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政治、经济、宗教功能都由家庭担负,为了经营这些事业,家的结构必须扩大,成为一种绵延的氏族。这种氏族的主轴是父子,副轴是夫妻,或者说是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既然是为了事业而聚集在一起,普通感情往往就被排斥了,夫妻间更多的是敬,而不是情,亲子间更多的是负责和服从,而不是爱。

    男女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氏族这个稳定的存在,稳定社会社会害怕社会关系被破坏,男女关系必须由权威来安排,不能发生激动、冲动的感情,统治阶级在生活、生理上加以隔离,使男女按照一定规则合作。

    回到现实,从江南来到北京,生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通过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对南北差异,社会与人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现代化的中国,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中国的“土”色正逐渐褪去,少了一份温和,多了一份凛冽,这也能解释为何当今社会年轻人越来越焦虑,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社会,乡土气息并没有完全消失,理解中国社会的由来,对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有指导意义,如何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仍保持一颗理性乐观的心,是未来我的使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国社会之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sw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