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在春秋战国这一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代,应该采用及时切换学派思想的做法来治理国家。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试图寻找一个意义参照系的结果。涌现出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著名学派思想,对于当时的时代引发了很大的影响。但其实,各种学派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在各个学派中,这个问题上可以分成三种态度,就是主张回归传统,主张抛弃传统和不在乎传统。
儒家,主张以仁义礼仪治国。克己复礼的意思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曾经的仁义治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论语》中,有58段讨论“仁”,“仁”字出现了104次。他们的治国理念就是用仁义对待每一个人,依照传统留下来的“礼”的要求来做事。国家会变得有理有序,人民也会深深爱着国家。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就是一种主张回归传统的思想在君主眼中看来,就是一种迂腐的理念,以此治国只会重蹈覆辙。使得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看好。
墨家主张以博爱治国,认为世上不应有贵贱之分,人民们应该要像爱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所有人,官员们更要严于律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他们都秉承着一个理念:之所以事情搞糟了,是因为人们背离了传统,而现在就急需努力回归到传统,这才是治国之道。
法家认为,法令对于国家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对人民加以管理。西周的悲剧就是因为诸侯国的势力过于强大,而现在,就应该明一个道理:国强民弱,民强国弱。法家提倡君主的极端专治,减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师,依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谋求国家富强。这种严格治国的方法,更能促进国家利益的不断增加。
最后便是道家, 他们认为应该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事情自然会朝好的一面发展。
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不足。唯有相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
在秦统一之前,为了保障国家强力,生产力充沛,国家经济来源稳定,自然要选择法家制度管理。而当国家统一后,应该以人民为中心,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教导人民仁义,是国家与民众有良好的关系维持。如此一来,既避免了秦国灭亡的悲剧,又可以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汉朝汉景帝就采用了及时切换思想法规的做法,先采用儒家思想治国,然后又在国内急需调整经济状况时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最后再用法家思想治理市场状况,劝农务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