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圣贤多寂寞,要么怀才不遇遇人不淑,要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或被贬,或隐居,但皆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胸怀天下,让人敬仰。
唐时期李白是此,杜甫亦然,白居易仍如故,我们读者读多了似乎有些“见怪不怪”了,虽不知人家何故如此,但都知定是受了“非人”折磨磨就一身正气傲骨,大义凛然。
今不说白居易仕途崎岖,官场坎坷,被贬经历,我只谈他的身世背景,再谈其文学成就,就足让人心升敬佩之心。
77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这一年父亲白季庚44岁,母亲陈氏18岁,可谓老夫少妻,要说白居易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他是近亲结合的产物。父亲娶了姐姐的女儿,也就是父亲和外甥女成亲,这关系有点乱,但我们不要以现代道德去评判当时人的处境,有野史说,白居易是胡人之后,那这样的伦理关系姑且可以视为“正常”,能接受。
白居易虽生在近亲家庭,但他何其幸运,并没有成为痴呆儿,反而聪明绝顶。很有思想,16岁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当时大文豪顾况叹言:“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更不用说他后期的《长恨歌》《琵琶行》等,3800首诗歌流传于世,才华绝顶,智慧绝顶。
相传白居易的母亲有精神病,后期死亡就是因为精神不正常跌落于井,有资料记载:“母亲有时发狂自戮,甚至会抓着菜刀在家里狂奔。白居易专门建花园,请了两个健壮的仆婢,厚给衣食,就是为了照管好母亲。但这一次,一时没看住,母亲便跳进了井里。”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白居易的生活日常,这样的家境白何以自在生活?我想他最不愿提及的就是这段过往,他在所有的回忆里裁剪掉母亲疯狂的一面,无人能体会这样的心境,也鲜有人能经受的住这样的“生活折磨”,若不是颇有心机之人煞费苦心,“挖”出他的“隐秘角落”,想以此治他于死地,可能我们后人也难有机会知道这样一个圣贤之人竟有这样一段经历。
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也跟母亲之死有关系,害你的人总会找各种借口,白居易母亲赏花坠井而死,他却写《赏花》《新井》二诗,于是被告“不孝”,贬官在所难免,但无妨,只是换了个地而已,可是,被伤害的心能换地吗?
单不说被人“暗算”,一个母亲“精神分裂”就足以让人崩溃,无暇搭理自己的人生,常人几人能对生活如此温柔以待?
但白居易却留下了近4000首诗,创作数量之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成“魔”便成“王”,他活到了七十五岁,算是“高寿”,比起李白杜甫等文人,他可以说是很幸福的了。
什么样的心境才能有如此的结果?心胸的豁达,能屈能伸的“弹性”心态,积极处事的人生信条……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是大唐文化的南北两极,那么白居易就是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李白占据唐诗的高度,杜甫拓展唐诗的深度,白居易则延伸唐诗的广度。
白居易对历史的影响绝非这些诗词,他的精神价值更是国人无价之宝,他“知足”的观念,根植于心,不管生活多磨难,我待生活如初恋,平和的心态,不以外物为羁绊,获得心灵上的自适自足。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都奉其为偶像,难道不该成为我们的偶像吗?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愿我们如白居易般乐天知命,无往不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