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各地游览古代官署景区时会发现,从大门进入沿着甬路往前走,都能看到一座牌坊横跨在中间,这就是“戒石坊”。有的是石牌坊,有的是木牌坊,还有的是一块石头。
正面刻有“公生明”三字,背面刻有16字官场箴言即: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短短几句就浓缩了古代官场廉政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它的作者却是一位亡国之君。
十六字官场箴言的出处
戒石坊背面所刻的16字箴言,内容最早出自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广政四年的《官府戒石铭》,本名《令箴》,原文共24句96字。据《吏学指南》记载:官府戒石铭“汉唐以来,未尝有之,五代时,蜀主孟昶始颁令箴于诸邑”。这可以看作戒石铭的雏形。
原文是:朕念赤子,旰衣宵食。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公元965年,北宋出兵伐后蜀,孟昶率众投降成了亡国之君,被俘到汴梁,待了七天后就去世了。宋太宗没有因为孟昶是亡国之君,就把他写的《令箴》当作亡国之音,不以人废言。
宋太宗赵光义读到后反而十分赞赏,于是从中摘录出4句,将“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移到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的后面。又命人刻于石碑之上,立在各地衙门大堂前甬道的正中央位置,叫作“戒石”,后大书法家黄庭坚受朝廷的命令书写了碑文。
这十六字“词简理尽,遂成王言”,从此历朝历代都未曾废除,成为各地衙门的标配,形制由石碑演化为牌坊。
意思也很好理解,告诫各地官员你们的俸禄不是国君和朝廷给的,而是老百姓给的,是老百姓的血汗养活了你们,不要以为老百姓好欺负,上天和自己的良心都是难以欺骗的。这意思与今天用纳税人的钱养活公职人员颇为相似。
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从古至今都是官吏们引以自戒的座右铭。“公生明”三个字出自战国《荀子·不苟》中,原文是“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持身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大公无私方能清正廉洁。
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尤其重视官员的“德”,也就是官员的教育。自戒石坊立起来之后,历朝历代每当衙门内有新官到任,就要以身作表率,率领众僚属,列队于坊前,高声诵读镌刻于牌坊的“公生明”三字警言与“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十六字箴规。
这种形式和今天我们看到的公职人员宣誓就职很像,古时叫做“拜牌”。戒石坊在约束官员政德、官德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后蜀是五代十国之一,存在了三十二年,孟昶在位三十一年。
他父亲孟知祥是第一代国君,原是后唐大将,后唐灭了前蜀后,派他出镇蜀地,趁后唐内乱割据自立,仅仅在位一年病重而亡,孟昶十五岁便接过了重任。
孟昶吸取前蜀灭亡的教训,上任初期颇有作为。面对父亲孟知祥留下的一众骄兵悍将,以铁腕手段处死了专权贪腐的宰相李仁罕和禁军指挥使张业,又将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罢免,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孟昶在乾纲独断、大权在握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宽减刑狱,与民休息等,使得后蜀国力逐渐强盛。
南宋著名文学家、官至副宰相的洪迈评价后蜀皇帝孟昶为五代末年非“正统”国君,后人也称孟昶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在《令箴》中体现的“爱民之心”,值得称道,在位之时也是有一番作为的君主。
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承平的日子稍微长点,孟昶就开始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
在孟昶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时,公元960年,中原的后周朝,一个叫赵匡胤的乱世枭雄和他的铁杆兄弟们合谋,发动陈桥兵变,上演了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匡胤上位后便开启了南征北战,结束四分五裂局面。
公元964年,战争打到了后蜀,宋将王全斌仅用了六十六天便打到后蜀成都城下,孟昶打开城门跪地纳降,可见此时的后蜀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了。
孟昶与他的花蕊夫人一起被俘虏到汴梁城了,好吃好喝招待了七天后,孟昶便死了,人们猜测是被毒死的,花蕊夫人也被纳入赵匡胤的后宫了。
最后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治国图治首在吏,官吏都能清廉,是天下所期盼的,它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戒石坊的警示教育意义,在今天仍然十分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