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想
看完她的生活,99%人感觉自己白活了

看完她的生活,99%人感觉自己白活了

作者: ad13227af2a1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6:18 被阅读4次

    一个年过80的老太太,一个穿着时尚的墨镜男,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人行走在法国的乡间小路上,为有故事的普通人拍上一张照片,贴在建筑上,放大他们的幸福。

    从拍摄手法上来说,这部纪录片,有很多环节是被刻意设计过的,不是典型性的纪录片,但是仍不失它表面下深刻、冷静、和思考的地方。无论是画风、还是音乐,都符合法国这个具有艺术的国度,自由而浪漫。

    幸福放大,普通人的辉煌瞬间

    片中瓦尔达说到,“偶然性是让我创作的灵感。”于是,他们边走边捕捉,他们的眼睛像极了放大镜,将孤独的农耕者变成了粮仓的守护神;他们的眼睛像极了聚光灯,将咖啡店里普普通通的服务生变成了小镇穿波点裙的打卡明星。

    艺术是有魔力的,艺术是让人感到神奇的。执着于前往村庄去捕捉脸庞,就是因为这一张张面孔下隐藏着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已经被遗忘,也许它们就不曾被提起。

    就像曾给瓦尔达送过信的邮递员,以前幸福的笑脸就是载着信件、骑着自行车穿过小巷,车上被热情的村名塞满瓜果。然而这种简单又亲近的感觉似乎因技术的发展所遗失。同样在小镇的化学工厂里,化学品危险性极高,处处充满危险,但他们依旧乐观,只有小心敲开他们的心门,才会发现隐藏在他们内心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可能明天即将退休,有可能只是一个维持生活的日薪工,他们的明天在哪里,也许他们明天就不会被人提起。

    这种失落感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因为是普通人,所以没有人在乎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对待事物的态度。但对于个人来说,普通人也需要被关怀,被瞩目!而这种关注带给我们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竟然如此丰满,这种瞩目竟然如此辉煌。谁不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谁不希望被幸福眷顾。

    时光流逝,但历史被重拾

    瓦尔达已经是88岁的老奶奶了,记忆力也许不太好了,所以她总说,“为遇见的脸庞拍下照片,这样我就不会再不久后遗忘了他们。”

    有时候被遗忘的不仅仅是脸庞,而是一段岁月。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所受到的牵引力有很多,这些力量把人们从村庄拉到城市,从纸张拉到电子屏,使生活加速,变得有点盲目。

    矿工就是被记忆所模糊的一个形象,小镇中有一条矿工宿舍街道,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居住了,只有妮娜一人不愿意搬离。原因就是这儿有太多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是旁人不能理解的。其实她知道,一旦搬离这里,也许连记忆都会随着时光找不到踪影。

    时光就是这么神奇,可以冲谈一切,也可以在人身上留下痕迹,瓦尔达白色的头发已经说明一切,“把每一次相遇都当做是最后一次”。因为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就是在时光中慢慢领悟、慢慢学会的。

    既然山羊长角那就保留,天性让他们打架就不要阻止,人们应该尊重这个规则,不被利益所驱使;贴在海边碉堡上的照片,如果被潮水冲刷掉,那也不必强求,潮起潮落总会留下些什么。

    岁月如梭,记忆其实只是藏在了某个角落。用镜头记录的,只是一个画面,但脸庞与记忆请留在我们的心里。

    岁月远去,但记忆从未走远

    影片的主题一直在告诫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片中瓦尔达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当瓦尔达游历到诺曼底海边时,怀念起了几十年前的盖·伯丁,和他们一共创作的时光。的确,瓦尔达带着记忆,回到了摄影作品里。那时他们拍摄的作品已经足够大胆了,裸体、抽象、意识流。

    盖·伯丁作为法国著名摄影家,他一生中创作的摄影作品始终贯穿着这样的超现实线索:梦境的荒诞、记忆意象、视觉谬误、形形色色的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等。也正是这些成为他后期时尚摄影的一个独特特征,也因此获得世界声誉,创造了商业时尚摄影走向艺术的神话。

    盖·伯丁摄影作品

    瓦尔达在片中还去探望了一位已故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布勒松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也是“决定性瞬间”的实施者。“决定性瞬间”影响着瓦尔达艺术的拍摄,它要求摄影师的眼睛、身体和头脑有着高度的协调配合能力,当一个形式上、心理上微妙的瞬间出现在镜头前的刹那,摄影师要本能地快速做出判断,捕捉到这个充满意义的瞬间。

    拍摄勒阿弗尔港口工人的妻子们时,瓦尔达就忘记自己是摄影师,不去干涉,而是融入到整个事件中去发现并记录,以达到自己所需要的表达。

    跳出影片,我们也应该来讲讲瓦尔达和他的好朋友戈达尔。

    在片中穿插了瓦尔达很多早期的影视作品和摄影作品,比如《五时至七时的克利奥》、《墙的呢喃》、《拾穗者》、《麦当劳桥上的求婚》等等。这些影片或大胆、或真实,她不喜欢用虚构的社会背景,而是真实地记录、跟随和观察。

    瓦尔达,全名,阿涅斯·瓦尔达,法国女导演,有“新浪潮祖母”的美誉。以摄影起家,曾当过摄影记者。1928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40年为了躲避战祸到了法国,在巴黎念书。21岁就开始在亚维侬艺术节担任剧场摄影师,并前往古巴、西班牙等地从事纪实摄影,被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评为终身成就奖。

    瓦尔达《墙的呢喃》

    瓦尔达的影片可以唯美地歌颂景致,像《墙的呢喃》,也可以探讨时事《远离越南》,所以她的作品时常会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女权主义思想。

    瓦尔达《远离越南》

    也因她对电影形式的大胆解构,在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模糊地带。

    令瓦尔达没想到的是,她的好朋友戈达尔却让她“失去”了电影的掌控。瓦尔达带着戈达尔最爱的小面包来到他家门口,然而大门紧锁,只有一句彼此间能读懂的暗语,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老混蛋!

    我想也只有特别好的朋友才敢这么做吧!

    瓦尔达和JR用镜头铺捉到我们最幸福的瞬间,这种感动俘获了我们柔软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即使很普通,但依旧能被幸福宠幸,因为有你们,我们不曾被遗忘。

    去养老,而不是被束缚

    世界已经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据统计,到2020年将有13个国家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人口中的20%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也正在快速地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老年人身上。然而,他们过得真的好吗?

    看似忙碌但不够洒脱。中国的广场舞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是拿得出手的,跳舞的人大多年龄为40到70岁,绝大多数是退休的大妈。她们用红裤子、绿褂子占领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跳舞解放身体,抚慰孤独。

    当然,也有很多老年人会去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比如老年大学、诗歌协会、唱歌与舞蹈队、书画协会等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但是他们逃不出一种禁锢,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比如照料孩子,这是中国一个特殊却常见的社会现象,他们要去帮助自己的孩子照顾孙辈,有时相隔太远,他们也要奔赴异地。

    中国老年人人也很拒绝养老院这种方式,因为他们这被视为一种抛弃。在中国人看来,孩子赡养自己的父母天经地义。

    然而西方的老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据北美一家环球游轮旅行的数据了解到,一项114天的游轮旅行吸引了大量的老年人,旅客的平均年龄是75岁。在加拿大高速公路上,骑哈雷机车、穿皮衣皮裤出来兜风的老年人车队不占少数。

    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更随性一些,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态的淡定,不会受儿女琐事的捆绑,去追求更大的世界。

    我们现在还正处于“命运由自己做主”的阶段,趁还有时间去重新发现人生的趣味和意义,去找回那些曾经因为忙碌而忽略掉的小美好吧,愿我们笑着离开这个世界时,不留遗憾。

    参考文献:

    [1]Janice Mouton,From Feminine Masquerade to Flâneuse: Agnès Varda's Cléo in the City[J],Cinema Journal,2001-40(2):3-16

    [2]K Dieckmann,Godard in His "Fifth Period": An Interview[J].Film Quarterly,1985,39(2):2-6

    [3]应宇力, 艺术电影的“书脊”——综述瓦尔达影片的视角、手法和风格[J],艺苑,2007,(1):13-18

    [4]Tom Milne,Godard On Godard[M],American.Da Capo Press,1986:10

    [5]单万里, 阿涅斯·瓦尔达影片年表[J],当代电影,2004,03:141

    [6]胡钢锋,魏琦,视觉与精神的探索——盖·伯丁的时尚摄影探析[J],装饰,2012,(11):76-78

    [7]焦雄屏, 法国电影新浪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3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她的生活,99%人感觉自己白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dw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