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文成功惹恼了几个人,可惜没有后续了。实在可惜。这其实是演讲的一个小技巧,人民大众也广泛应用。你比如农村开会时,队长要先清一清嗓子,然后再讲话。倒不是他嗓子多么不舒服,而是先要集中大家的注意力,然后再传达一个重要信息。而现代人已经不耐到什么程度,你刚一清嗓子,就已经冒犯了一些人,引起他们的不适。所以他们会开口讲一堆的概念、理论、权利,完全不是在表达字面意思,只是表达抗议而已。因为他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反应模式:我不听我不听。这就是自闭。
为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个更表面的痼弊动作。你比如这个队长,每次讲话前都要清嗓子。一开始,这个动作的含义如上所述,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另一种情景里,事实上所有人都已经在注意他了,他还要清一清嗓子,然后再讲话。仿佛没有清嗓子这个动作,后续的讲话无法开展。熟悉他的人可能会笑他,在他清嗓子之前就做出预测:“你瞧,这货马上要咳嗽了。”等他清嗓子的时候便哈哈大笑。所以清嗓子这个动作本来可能是个有效的行为,到后来,我们说它变成了队长的一个讲话习惯,一个痼弊动作。而这个动作失去了它原来的有效性,变成了一个笑柄。再比如说,有些人会有口头禅:“那个啥,那个啥”一旦他讲话出现停顿,思维出现空白,需要接续的时候,他都会铺垫一下:“那个啥。”其实有时候这种停顿是很自然的,别人也会有,别人觉得这个很正常,人都有紧张的时刻、都有断片的时刻,没把这个当回事而已。甚至他只要一紧张,表述当中会有很多的“那个啥”,它们甚至会重复出现,像和尚念经一样,越念越快:“那个啥,那个啥,那个啥……”
在外人看来,这念经的行为非常可笑,不仅降低了说话者的效率,也在浪费听众的时间。可就有一些人改不掉念经的毛病,为什么呢?起初,他可能在紧张、尴尬的时刻说了一句“那个啥”,成功逗笑了听众,这缓解了他内在的紧张。所以他将这一行为确立为一种内心紧张的解决方案,一旦出现类似情形,立马求助于这一方案,久而久之,他言谈之中会有没完没了的“那个啥”。可是过多的“那个啥”会降低谈话的效率,会让听众失去耐心,这也会加剧他的紧张,他越紧张,只会越多地说“那个啥”。是不是可怕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举这两个例子是要说明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促使这一行为的内在原因,或者说内在反应模式。有些原因我们是能找到的,是能意识到的,但有些我们是不能意识到的。甚至有些原因我们本来能意识到,但这些经历、记忆带来不良的内心体验,所以我们把它们关进了潜意识的小黑屋。事实上这些原因、反应模式还在主导我们部分的行为和生活,但我们对此已经没有意识了,于是就形成了困惑、焦虑、内心的混乱,造成了自我生命力的耗散。
今天这篇文章开篇明义,我已经说了,生命在于新知,自闭就是死亡。我将通过揭露一种最常见的自闭模式,来说明这个观点。
前面说到,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智情绪,不管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你只要从理性的角度稍加提醒,他给出的本能反应就是:“我不听我不听,你走开你走开。”
难道他们一点都不好奇你会讲什么吗?人类有本能的好奇呀!有天然的求知欲。它们为何会被抹杀?难道那些人都已经全知全能了吗,无需别人来“指导”他们了?当然不是。那么他们自闭的根源是什么?
这里只引入一个维度来寻找原因,那就是生存。细心的观众在看综艺时,会发现两个女演员同时在台上时的那种明争暗斗。因为女明星赖以生存的优势:漂亮,此时遭遇了威胁。大家都差不多漂亮,双方扯平了。于是又要引入其他的资源来竞争心理优势:谁更年轻,谁更有资历,谁更有粉丝,谁更有钱。
舞台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一个穷人与一个富人当街相遇,他如果被内心因贫穷而激发的自卑捕获,他立刻不会走路了。一个口吃的人遇到一个名嘴立刻不会说话了。一个矮穷矬遇到一个高富帅,他立刻不知道自己的两瓣屁股安于何处了。那么处于心理劣势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理生存,他会怎样?羡慕嫉妒恨。羡慕是设想自己能跟别人一样,是在心理上搭别人的便车,加入他们,沾他们的光。嫉妒恨是调动自己的愤怒让自己有勇气来应对这种不利的局面。所以不管他采用何种方式,不管他调动什么样的情感,都是要维护自己心理的生存。
我们随便在街上指着某个人说:“你不是人!”这通常会惹恼对方。因为大家从有意识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知道自己是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如果有人这样惹恼了我,导致我跟别人大打出手。我怒不可泄地想要杀死对方,其实在心理意义上讲,我是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我们的基础架构,许多逃生的本能也是这样设计的。总之,生存是第一位的,不管从肉体上,心理上,精神上,万物都是一样。
所以我们也不是真的怕死,是怕不存在。既然害怕不存在,我们总要有一些证明来证实自己的存在。这个存在尤其以心理意义最突出。那么自卑是一种什么情感呢?它会引起自我怀疑、自怜、自恨、自我折磨。说白了这种情感会降低你的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当一个人被自卑捕获的时候,他实际上被一种“不存在”的恐惧感捕获。那么之后他的所有行为、思想便只有一个目的:求生。而这种情况下,他的这些动作可能非常不理性,可能非常“奇怪”,对他人和社会不具备建设性,只对他私人有意义。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一个人为了求生可能不惜将整个世界陷于水火。因为没有你,又哪有什么世界?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些人“上头”的那种时刻,就会对此有所理解。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看自闭从何而来。一伙土匪进村了,每家每户都会关门闭户,为什么,不正是为了这个家庭的生存吗?人也不外如是。
我留意到我与很多人的交流已经无法进行了。交流是为了表达自我,交流的目的却是能够让对方理解。而通常会出现一种自说自话的误解:我讲话是因为我掌握了话语权,而话语权让我存在,散失话语权让我自卑,自卑让我不愿将交流进行下去。所以很多人在交流中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理感受,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理生存。一旦谈到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引以为傲的话题,就滔滔不绝、话密如织,而作为听者的另一方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耐烦、要么感到自卑。所以交流的体验变成了可笑的零和博弈,一方很爽,另一方就委屈。这脱离了交流的本质,温总理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流之后,我们都有两个想法。”这才是交流的奥秘啊。
所以我就要问,如果一个人非常容易被激怒和招惹,动不动就要启用“求生”模式,那么这个人的生存空间该有多小啊。这是非常可怕的自闭!
自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勇气的丧失。我们来细究一下这个心理模式。最常见的一种自卑是对于知识的自卑。当这种自卑阻碍了我们的认知、思考、觉悟的道路,达成的自闭会把一个人关进一个非常狭小的心理状态里,由于认知不能更新,面对新的人生问题就会乏力,人总有一天会在里面憋死。
我们天性中虽然有好奇的成分,当然也有懒惰、善变的成分。这在学习当中都有体现。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违逆天性的。所以,学有所成的人总归是少数。面对如今这个巨大知识体量的时代,知识让人茫然自卑、不知如何下手也是常态。但是话说回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啊。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进那一寸了呢?
我上面讲了我无法与很多人继续交流的一种状况。我发现人们很容易对自己不那么理解的某一种事物、理论、体系有畏难情绪,以至于为了心理生存而选择逃避。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搞不定这个世界,理解不了这个世界,以至于到最后,人会失去自信,甚至搞不定自己,迷失在这个世界和自己内心的迷宫里。从心理模式上讲,人们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变成了躲避这个世界,那么你哪有勇气来搞定你的生活?而大多数选择加入这个世界,但他们甚至不理解这个世界,小的成功只是玩转了自身周围的那个小小世界,但大的失败是他只是被那个更大的世界玩而已。
我以自身经历举最后一个例子,我曾经也有志于做一位作家。可是有一段时间,我被打败了。我读到一些作家的文字,我深深地被挫败,我知道我穷其一生也写不出这么优美的文字了。以至于我会形成一种心理模式,讨厌书本,看见书就觉得来气,那些精美的文字会诱发我的自卑心理。如果这个模式得以固化,我再也不愿意捧起书本,那么我就与人类文明所勾画的这个宏伟世界擦肩而过了,与那么多人类精英失之交臂了。
破解这个心理模式的方法就是认清现实。这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能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国家、历史、自然界、宇宙中的位置。事实上,我上文给出了一种多么高明的认知,所以我不惜惹恼一些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叫信以为真。自信才叫人生,因为别无选择。自卑的人之所以活得累,因为他一直处于一种“苦哈哈”的求生状态,能不累吗?
最后来总结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先有意识地学,再无意识地忘,最后内化为我们的一种本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不学了,自闭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阻碍他进步的痼弊动作,这种自闭会发生层累效应。比如他不先清嗓子就不会讲话,比如他总是“那个啥那个啥”,比如他总是处于“求生”模式而做一些毫无价值的多余动作浪费人生。自闭导致僵化的思维模式、僵化的心理反应模式,这些势必跟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社会态势不相适应,落后就要挨打,人生的痛苦至此开始。
如果能换一种活法,我上文说得很清楚了,基于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达到了目前人类的最高水平而自信地活着,永远期待更新的认知,期待更好玩的事物。那么无论贫穷富有、高低贵贱,起码你是坦然无惑的一生。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