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现代人眼里,“自控”可能是一件完全政治正确的事情。
好像一个人只要通过长久的自控,就可以达到任何目的,享有真正的自由。
多数人都是在一些事情上比较有自控力,而在另一些事情上似乎很难达到自控。
为什么?
这与人类的意志力的储备有关,每日额度固定,某些事上用力过猛之后,很容易提前耗尽意志。
所以比较理智的做法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才动用自己的意志力账户,其它时候尽量不要随意使用;另外,想办法提高意志力上限。
我自知意志薄弱,所以为了做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往往提前把容易干扰自己的因素排除出去。
人好似弹簧,用力抻一抻,的确能爆发出更大的力;
但是,劲儿使过了或者使错了,真的“过犹不及”,很容易扭出问题。
理论上说,有些事情坚持做一段时间应该会逐渐养成习惯。
但是如果看起来没那么费劲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却始终非常别扭,那么其实应该停下来考虑是否搞错了实际状况,而不是依旧鼓励自己——“是我积累的量不够,还不足以引起质变,所以要继续加油!”
说实话,继续一脚油门往前冲,很容易在翻车之前就先把发动机烧坏了。
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一样,都有预警机制。
你需要能量时,肚子会“咕咕”叫提醒你进食;
你需要休息时,眼皮会上下打架提醒你睡觉;
同样,你需要放松时,心里一定会感到烦躁,思想会不由自主飘到伊甸园寻找快乐。
当然,确实有人可以在持续的高压下激发出更大潜力,不知疲倦地横扫千军。
天纵英才,我无话可说,跪倒认输。
可如我这样的资质在平均线上下徘徊的人,不应该照搬天才的学习做事方法。
哪怕同一个人, 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不能拿一套方法论打天下,何况人类个体差异之大,远大过人和哈士奇的差距。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到三、四十岁的时候,还敢和十几二十岁一样熬夜通宵吗?
说敢的,我除了夸这位壮士天赋异禀外,只有“勇气可嘉”四字告慰其在天之灵。
千言万语只有一个目的,指出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小坑坑——真正的自律,是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忽视、压制自己的感受。
请不要再把“忽视自己内心的抗拒和不满情绪”当成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了!
之前我在准备考试时为了节省时间,穿得像个篮球小子一样去学习时,效率并没有比穿着美美的裙子更高,反而心情down到谷底,恨不得当场飙泪。
因为当我瞥见镜子里那个不怎么满意的形象时,只有一个感觉——“太TM丑了!我要这满腹经纶有何用!”
人要是总在一些鸡毛蒜皮的边角位置找潜在对手,很容易无意识地偏离正确轨道,不仅做些低效的举动,还自认为很努力。
至少对于我而言,真正影响我的不是每天学了6个小时还是8个小时,而是我学习的时候效率是60%还是80%。
因此,相比于一直拼命压榨自己的剩余时间,不如想想:我失落的情绪会不会随时跳出来捅我一刀?
忽视自己的感受才是自控大忌,切记切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