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工作需要在档案馆查找资料时,看到家乡富平县流曲镇杨光越老先生所填写的表格时,不由得多看了一眼,就此引出了一串故事。

从资料上看,杨老先生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历十余所学校。这也是他所填写表格中那一串串漂亮小楷的缘由。杨老退休后看到乡村缺医少药,便研习医药为乡邻看病。
闲谈提及此事时,恰巧单位有与杨老先生同村人士,介绍杨老不但从教有为,且能医善画,更爱戏曲,尤酷爱秦腔脸谱。爱之甚,在贫困岁月竟以锅底草木灰为墨,以黄土黑泥花汁着色,习作秦腔脸谱,现其后人还存有不少杨老所绘的秦腔脸谱。
2019年5月间,为挖掘地方文史资源,和单位同事收集文史资料偶过杨老村庄便决定去一看究竟。由该村主任张同志引荐顺利找到杨老先生年已85岁的儿子杨增善老人。说明来意后,杨家人甚是热情,为我们展示了杨光越老先生的遗墨和画谱。

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图案和杨老先生抄写的戏稿,感慨万千。经同意得以拍摄,现呈大家赏析:

在杨老书稿中有一本线装小册子,翻阅后方知是杨老先生行医时自制的病情案例。时年村中人多染眼疾,此册显示出老先生在为村民治疗眼科疾病所耗心血。从村中老人口中得知,杨老先生行医口碑甚好,特别对一些贫苦人家看病基本上就不收钱,一时被誉为“穷人的医生”。

听杨增善老人讲,其父杨光越(明轩)曾收藏有一套秦腔脸谱,甚为珍爱。杨先生在蒲城小学任教时,自己学生有个弟弟叫张新文喜爱绘画,常常前来请教学习,后还去学习了装裱手艺。杨老师对张新文的上进甚为赞赏,便把自己珍爱的那套秦腔脸谱交给了张新文。并叮嘱:“这套秦腔脸谱是上几辈人传下来的,现已破损,装裱后要妥善保存”。幸甚!这套秦腔脸谱在张新文珍爱密藏保护下,躲过了“文革”破“四旧”的烧毁,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时光飞逝,1988年张新文参加文化活动时,结识了文化研究人士王同志。提及那套秦腔脸谱时,王同志建议他去找戏曲界名家进行认定。几经周折,《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副主编焦文彬看到了脸谱相关信息,称赞他为“中国戏曲志尤其是秦腔保存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功德无量”。并经多名专家鉴定:此秦腔脸谱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古老的脸谱,且是康海(见注释)手迹,对研究我国戏曲、特别是秦腔,有着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
康海,(1475--1541)明代状元、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28岁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任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康海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明、清时皆推第一。
康海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康海不仅以他创作的诗文以及杂剧而闻名,成为明朝中期“七才子”的核心,而且在官场刚正不阿,藐视权贵,颇具秦人风范。
康海“主盟艺苑,垂四十年”,创建了自家戏班子,人称“康家班社”,后又与他的挚友王九思一起改革,形成了为秦声艺人所喜爱的“康王腔”,壮秦腔之基。王世懋说:康海“倡秦声,使之复振。”在康家戏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被尊称为秦腔的“鼻祖”。
一石激起千层浪,张新文收藏秦腔脸谱的消息立即引起了新闻界的重视。先后有《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商报》等,都刊发了相关消息和图片。




秦腔起源,有“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的说法,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明万历年间《钵中莲》抄本中,有一段秦腔唱词,且都是上下句七言体,是关于秦腔声腔的最早记载。秦腔分为东、西、中、南四路秦腔。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因此,富平杨光越老先生流传下来的这套秦腔脸谱更显珍贵。
2013年12月,“西风啸歌大秦腔——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康海文化项目推介新闻发布会在陕西省政协常委会议室隆重召开。



对这套秦腔脸谱的不同看法: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研究员同志认为:《明对山秦腔脸谱》是一部伪书,不仅不符合秦腔脸谱演进规律,而且与鹿鹤班大净四斤儿所绘秦腔脸谱、清末赵云汉秦腔脸谱设色、构图如出一辙,有明显的因袭关系。另外,从该谱的传承来看,这套脸谱系富平人杨光越于1913至1914年之间绘制,并非康海所绘。但目前从刚发现的杨光越先生亲自填写档案简历表格内容来看,从年龄和阅历分析这套脸谱绝不可能为杨光越绘制。

关于这套秦腔脸谱的年代考证虽各有论据,且有争议,但因这套脸谱掀起的秦腔戏剧研究浪潮,无疑有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幸秦腔脸谱实物犹存,可供来者进一步探索研究。
是为记

作者简介:倚新虎,陕西富平人,曾在西藏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特聘专家、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