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而每到荔枝成熟季节,看到挂满累累硕果的荔枝树,品着香甜美味的荔枝,心满意足之际,脑海便会浮现,大文豪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也和我一样,想到这一诗句呢?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作为苏东坡的“头号粉丝”,林语堂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这就是林语堂为什么要写下这本《苏东坡传》的原因。因为他觉得写《苏东坡传》,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一个美好的生活,不是一个学术的活动。
对于苏东坡的诗,我是从小学教科书里开始诵读的,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但真正拜读了《苏东坡传》后,对于苏东坡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那么出色而又独一无二的苏东坡,他有如此高的造诣,也不是几句话或一篇文章能概述完的,在欣赏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时,有一个人我特别佩服,那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询
一、特别的一家人
1. 老苏、大苏、小苏
要了解一个人的成长,就得了解其家庭;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家庭,就得了解其家人。留名史册的唐宋八大家,有一个家庭占据了三个席位,那就是“三苏”。习惯上,我们把父亲苏洵称为“老苏”,哥哥苏轼称为“大苏”,弟弟苏辙称为“小苏”。
苏洵的父亲,沉默寡言,虽有政治抱负,奈何一辈子没什么官运,最后郁郁而终。他在童年时放浪形骸,不服管教,痛恨那个时代刻板的教育方式。但他到二十七岁时,有了长子,而且本家哥哥们都已经科考成功,开始为官做吏造福地方,他这才开始焦虑,正儿八经地发奋读书了。苏洵虽然起跑晚,但一样能文声大噪,不被后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完全盖住,也是很厉害的。
而至于弟弟苏辙,则是和苏轼从小长大的、关系最亲密的血亲及朋友。这一点在此后苏轼大量的书信及作品中都得到了证实。
二、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苏询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文章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
我们可能无法想象到苏洵会有如此这般的成就,在当时的家庭环境中,苏洵并非没有读书作文学习的机会,只是他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对于孩子的管教就应该严格,严才是爱,松就害。然而,苏东坡的祖父,苏洵的父亲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眼里,他这个儿子苏洵,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只是一个倔强古怪的孩子,他坚信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的。祖父的做法并没有伤害到苏东坡的父亲,反而因为这种爱,使苏洵在二十七岁时,开始了新的人生。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美国老太太摩西奶奶,77岁开始作画,78岁,完成人生第一幅画,101岁时,举办了她的个人画展,她说:“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在国内有一位“神仙奶奶”,她就是87岁的盛瑞玲,她是一位活力四射,身材窈窕的“菇凉”。但你绝对想不到她65岁时的模样,身形臃肿,身材走样,不要说什么活力优雅,岁月静好。现如今的她主动学习各种新鲜事物,学化妆,学拍照,看时尚杂志,舞蹈瑜伽,年轻人的喜好,她一样也没落下。
前两年,一位89岁的时装秀老人惊呆众人,刷爆朋友圈,他叫王德顺,24岁做话剧演员,49岁开始研究形体哑剧,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的首演引起轰动,此外,他还参演了多部作品,有《闯关东》、《重返20岁》等。
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一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如果真的想尝试写作,现在一点都不晚。你不用担心自己写的不够好,世上没有哪个人一下子就把事情做好的,你只要不断思考和总结,坚持写下去,结果不会太差。我知道自己写得不是很好,但我会坚持。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一直是,永远都是。害怕来不及,不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摩西奶奶说,最好的生活,就是充分利用生活所提供的一切。
如果你真的想好了要去做一件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