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孟事件过去确实有点久了,董姐依旧公众场合痛批孟。大致看了一下这两个人的说辞,单凭现有的信息上来看,我觉得董姐的格局有点小了。
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每次热点事件,基本上都会分成两拨人。这次也不例外,有理解董的也有同情孟的。
听歌的人假正经,写歌的人最无情。看戏之所以会哭,哭的其实是自己。大多数让我们憎恨不已甚至痛心疾首的事情,其实是我们自己曾遭受类似感受的呐喊和反抗。这个就叫“情景代入”。
因为接触过不少恶心的老板,所以一旦涉及一些批判老板的事情,我下意识会否决老板,觉得就是老板错了。放在董孟的事件上,认同董的会被说成“官本位”,但其实,像我固有的思维,不也可以说“工本位”吗?
屁股决定脑袋,阶层决定第一反应。因为大多数时候我都处于“弱势群体”,所以遇到类似的事情,我都会倾向于同情“弱势群体”。但重点是后续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一个问题?
单纯吃瓜的话,会有一时的快感,类似于阿Q胜利法。但除了短暂的宣泄后的快感,我们最好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比如,我们打工,除了工资,肯定想获得基本工资更多的额外收入。
将我个人爱恶放在一边,董孟两方的想法我都大致能理解。我不需要去为他们的对错是非投票,因为我没有决定权,我的选择和战队也无法带来什么影响和改变。董的心态可能是想毁掉孟,类似于我们被诈骗后的心态——不单纯因为钱,更因为憎恨自己的愚蠢。除了董,谁能确保她该动机背后没有宣泄对自己“识人不清”的愚蠢的愤怒呢?
年代不同,思维也都是不一样的。于我们这一辈来说,你的钱要给够,不然的话你怎么可能看得到效果呢?但是对于爷爷那一辈甚至是家长辈,他们宣扬的可能就是“只有干出的成果,才可能给你足够的报酬”。
像什么“做秘书文都写不好”,我觉得这类话,有可能是她所要求的确实很高,也有可能是掩盖她愤怒的遮羞布。但综合看来,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事件过去如此之久仍耿耿于怀,显得格局太小。
适可而止,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修习的课题。
插一句题外话,“慧眼识人”著称的孙权,“从谏如流”的李世民,甚至我们尊敬的maoyeye,到暮年,不也无法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吗?
看热闹,其实就是看人性的各个面。包括我自己,旁人看我如此看旁人,也在剖析我的性格面。
只能接受自己能接受的观点,知道的永远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不应只能听到自己的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