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那个女孩经常翻看哥哥的书。
哥哥偏科语文,所以家里有那个时代风靡的各期 《新概念作文》、文学期刊以及哥哥用来备考的古文手册。所以,相比较而言,她要比同龄的学生肚子里多几个词汇,脑子里多一点看起来是高中生才会说出来的话。所以,演讲比赛的时候,她的语言总是能够比一般选手打动评委老师多一点,成绩自然更好。
慢慢地,她更喜欢看书了,也喜欢记下书里的各种有道理的话。因为那些话让她拿到了奖。所以,在她的潜意识里,好像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就能得到肯定,变得更加优秀了。
到了大学的时候,那个女孩没有谈恋爱,却成了朋友公认的情感导师。
可能是因为高中经常买青春杂志,看多了里面形形色色的青春爱情故事,记住了里面的某些桥段,总结出了自己的道理;也可能是上了大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综艺活动,脑子里充斥着那些所谓的感情语录,类似于“一个人回你消息的速度反映了他爱你的程度”,“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需要时刻包容对方”……
总之,只要朋友出现感情问题,来找她,绝对会得到一堆安慰,貌似也句句在理。
现在她怎么样了呢?
她还是那个可以把道理讲的头头是道的姑娘,但是没有成为想象中那么优秀。她做着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每天辛苦加班,依旧单身,还解决不了自己的感情问题。
你看,这个世界上有爱讲道理的人,也有爱听道理的人,总会有诸多追随者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自己想要的、需要、或者不得不要的理论或者道理。但结局如那个女孩的现状一样,也如《后会无期》中说的:听说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
我想起了艾力在他的《你一年的8760个小时》里提到的一个小故事:在他床头的书桌上,刻着一行英文:If you cannot do, teach.(如果你做不到的话,就教别人去做吧。)他说做老师以来,他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警钟。他说这是对那些可以把道理讲的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的人的莫大的讽刺。
艾力在文章里也提到他过世的父亲给他留下的话,他也说他的那点「小小的成就」很大程度源于对这句话的领悟→→懂一百个道理,不如懂一个方法重要;一百次的感动,不止一次行动有帮助。
所以,如果当年那个姑娘站在我面前,我会告诉她:
01. 道理虽好,不要贪多。筛选有针对性的道理进行实践,匹配相应的目标,把认知层面的东西更多的应用到行动层面。比如学习的时候,比如跟朋友相处的时候,书上看来的道理不妨挑对应的用用~
02. 道理过多,急需过滤。“杯满则溢”的道理人人都懂,你不能满脑子都过往的世界观,你需要清空一部分“旧识”,对身边新的认识打开“绿灯思维”。多听别人的观点,别老是沉溺在过去的思维里,拒绝一切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别人那里总有你没有的东西。
03. 实践反馈,道理超值。最怕没有结果的事情,这样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针对自己的每一个目标,匹配的每一次道理,都要记录反馈,在下一次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个道理有没有让你变得更好呢?这才是你需要重视的地方。有反馈,才有更好的下一次。
这是一个不缺乏道理的时代,希望每个人尽早脱下“道理王”的帽子,成为那个听说过许多道理,并且能把一生都过得风生水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