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隔壁的昌叔和毛婶就吵得不可开交,在我的记忆中,他们两家可是好邻居的典范,在孩子小的时候毛婶是家庭主妇,整日在家侍候老的照顾小的,昌叔是本村最早的拖拉机手,整天忙得不到半夜不回家,昌婶女做男工,犁田耙地,播种插秧……每到农忙季节昌叔家的两个上小学的儿子,一放学不是回自己的家而是随着毛婶家的女儿小花来到毛婶家写作业,吃晚饭,有时太困了,见昌叔昌婶还没回家毛婶总洗好热水让孩子们洗澡,然后安排孩子们在她家睡下,等到昌婶回家再抱回去。
那时凭票供应,一年到头能吃上荤菜的顿数屈指可数,他们两家只要有其中一家加餐,另外一家那顿就不用做饭。当时只要有家庭发生争吵,长辈就会拿他们两家作榜样来教育争吵的双方,不同姓氏的两家能相处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们一家人还来吵,这不是丢人现眼。争吵的双方每听到这句经典的话,马上就会偃旗息鼓,停下争吵。
在九十年代,一头肥猪才能卖个三四百元,记得有一次昌叔晚上出车撞伤了隔壁村的一个小伙子,急需用钱送医抢救。毛婶毫不犹豫地拿出准备为孩子交学费卖的猪钱支援昌叔。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久,当年的小孩们也已成家立业,有的甚至也成了爷爷,奶奶辈,而步入暮年的当年互帮互助的叔叔,婶婶们却整天吵得不可开交,细闻其详,有好事的邻居头头是道地说,开放的时代,不以农耕为主,休闲时间多了,老人只种点莱园,聚在一起闲聊多了,各家年轻人的职业,收入家庭建设,甚至下一代都是老年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时间久了老小孩们心气高,一句不顺,就争个不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