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吕氏历史和人物谱——姓源和迁徙

吕氏历史和人物谱——姓源和迁徙

作者: 潜意识lv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13:02 被阅读0次

 一、呂姓姓源

        呂姓氏族是一个古老而文化发达的族群,产生于我国上古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它的起源主要有姜姓、姬姓两大支,是名符其实的炎黄子孙,而且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融合的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皆属于中华大姓,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炎帝后裔

        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呂、申、许、谢四岳部落。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为吕氏,封为吕侯,此后便形成了吕氏部族。

       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该河发源于山西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延河后汇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东部的嵩山山脉,因吕族人与当地梁人集结而居,故取地名“呂梁”,即今山西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最早进入山西的落脚点。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吕国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的同盟军越戏方,续封为侯。后周宣王姬静为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市西董一带,镇守南方。春秋初期,楚国开始强盛,至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蔡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 (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今蕲春县蕲州镇北有吕王山,又名缺齿山,因吕人迁此而得名),其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是为南阳吕氏,称西吕,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楚平王熊弃疾曾令蔡平侯姬庐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复国,遂将该地改为“新蔡”)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东吕地域,大致辖今新蔡全境、息县北部、平舆东部、项城南部、安徽临泉南部、阜南东北部等地,今新蔡县还有“古吕镇”。东吕国灭后,其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因此新蔡吕氏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伯夷的支系子孙吕尚在商朝末年辅佐周文王、武王灭纣,因功高受封于东夷故地为齐侯,都营丘(今淄博临淄北),传二十世、三十二君,国祚 661年(前1046—前386年),是吕氏在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年代。现在人们仍习惯以其祖姓来称他为姜尚或姜子牙,这是不正确的。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姓氏有严格区分,姓别婚姻,女子用,称姓不称氏;氏别贵贱,显示其社会身份,男子用,称氏不称姓。因之《战国策》云:“凡吕皆齐人”。战国以后,由于氏日益增多,起了姓的作用,遂姓与氏合一,至汉魏时,已是人人有姓了,所以正确称呼应为吕尚。春秋末期吕氏齐国被田氏家族所灭,末代君主康公吕贷失齐后,太公的嫡传子孙分别以吕、齐、姜等为姓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呂尚支庶姓氏有高、卢、崔、邱(丘)、贺、丁、柴、聂、左、景、井、栾、骆、章、尚、桓、庆、隰、檀、棠、谷、路、平、陆、柯、晏、东部、于陵、仲孙、东宫、姜林……等,共计236个姓氏,遍布全国各地。姜姓吕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称吕氏正宗,皆奉尊吕尚为始祖。

        西吕、东吕所形成的吕氏主脉和吕尚所建的吕氏齐国,都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夷和姜子牙分别为炎帝神农氏的十五世孙和五十四世孙。故有些吕氏供奉炎帝神农氏为吕姓始祖,有些吕氏供奉伯夷为吕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黄帝后裔

         一是从魏氏分化而来。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姓源》及《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吞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二是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瑕吕饴生的封邑即在吕地。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除吕地外,瑕吕饴生在阴、瑕也还有封地,他还是晋惠公的外甥,所以也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作为魏氏的封地。吕甥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也有以他名字中的字为姓氏称瑕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还有分称为生氏、饴氏、男氏等者。姬姓吕氏的历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第三个渊源:源于以物器别称为氏

        一是出自兵器轻吕,属于以兵器别称为氏。轻吕,是上古时期的兵器名称,即剑,长度如同短矢,即短剑,属于轻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宋国、鲁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使用“轻吕”这种兵器。而较长的剑则称“矤吕”。“矤”就是“张”的古体字。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记载“矤吕,长也,东齐曰矤,宋鲁曰吕。”宋国在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而鲁国在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这两个诸侯国的兵卒后裔子孙中,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兵器名称为姓氏者,称轻吕氏、矤吕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二是出自西周时期王室礼器大吕,属于以礼器别称为氏。大吕,就是周王朝宗庙里最大的钟之别名,原是西周太师姜太公为其取的名称。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宗庙里的大钟皆称大吕,击钟者即称“吕人”,亦称“吕师”。在吕人、吕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礼器名称、或先祖官职称谓之姓氏者,称吕人氏、吕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外逃,外族人居华北。外族基因不断流入北方吕姓汉民之中。

    一是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至末代国君褒珦时是周幽王的王室大夫,因耿直直谏被囚入牢狱,其子褒洪德以褒国美女褒姒献于周幽王赎罪得复官爵。到了战国时期,褒国(古称褒城县,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被巴国所灭,其王族后裔及国民皆称褒氏。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侯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

        二是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跋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6~497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三是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将领玉昔贴木儿,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玉昔贴木儿,阿兒剌氏,是著名的元朝将领。在元朝初期,玉昔贴木儿被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召见,受命“怯薛”之内膳事,赐号月吕鲁那演。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官拜御史大夫。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月吕鲁那演奉命统军征服叛王孛尔只斤·乃颜,官职再加为太傅。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辅佐皇孙孛尔只斤·铁穆耳抚军北边,后进位为大元帝国的太师。玉昔贴木儿逝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赐名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是源于锡伯族,出自明朝时期锡伯族吕佳部落,属于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吕佳氏,亦称罗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锡伯族的一支,世居西克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为索伦部著姓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锡伯族吕佳氏多冠汉姓为吕氏、罗氏。

         五是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呂氏迁徙史

        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山西、河南南阳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等地。历史上播迁频繁,地域广泛。

    1、历史上吕姓人口的迁徙和分布

        先秦时期,吕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甘肃地区。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河南南部及安徽、江苏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今河南、山东境)。康公七世孙吕礼于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自齐奔秦,任上柱国、少宰,封北平侯,其子孙主要在今陕西、甘肃发展繁衍。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两汉时期,吕氏开始南迁,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以吕布为代表。到了东汉末年西阳(今河南光山)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吕蒙移居今江苏。

         三国时,蜀汉有不韦(今云南保山县东北)人吕凯,魏有任城(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人吕虔的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吕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同时云南和广东也出现了吕姓的足迹。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祖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唐朝时吕姓望族主要有东平(今属山东)、京兆(今陕西西安)、冯翊(今陕西大荔)、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等。

        北宋初,吕姓有一支迁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民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宋朝时期,吕姓大约有9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宋朝第十四大姓。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

         明代,吕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京、天津、安徽等省市。明朝时期,吕姓大约有55万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0.6%,为明朝第三十二大姓。

        台湾吕氏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两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居之地。这支吕氏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祖谦后裔。自吕氏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的吕氏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寇据台时,曾强迫吕氏居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氏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氏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氏人数。吕姓在台湾排第26大姓,人口5万多。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氏远徙海外,现主要分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泰国、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家。

       从宋至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吕姓人口却是负增长。宋代吕姓大约有94万人,到了明朝吕姓却只剩55万人,主要原因是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是北方的人群,吕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 。吕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甘肃三省,约占吕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苏、山西、陕西,这四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8%。浙江省的吕姓人口约占吕姓总人口的18%,为吕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吕姓人口流动从北向南迁移,也向西北转移,吕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陇秦两大块人口聚集中心。

2、当代吕姓的人口分布和迁徙

        吕姓的人口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由55余万又增到了现代的701.5万之多,增长了十多倍,但其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其中山东、河南两省吕氏人口约占吕姓总人口的31%。其次为河北、陕西、辽宁、广西、江苏、江西、四川、黑龙江、浙江、台湾等省。全国形成了以鲁豫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西南三方向逐渐扩散的吕姓分布特征。在这600年期间,吕姓人口的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吕姓在豫、鲁、晋、京、津、陕西北部、河北大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苏浙、安徽大部、湖北东北、福建东南角、台湾、广西东南、云南大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27.7%,居住了大约72%的吕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黑吉交界区、宁夏、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湖北中部、安徽西南、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西大部、广东东南、云南西部,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0.56%之间,其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14%的吕姓人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吕氏历史和人物谱——姓源和迁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in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