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是一部深刻揭露沙皇专制统治黑暗腐败的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以男主人公、世袭贵族聂赫留多夫实现其“灵魂净化”为主题的道德忏悔小说。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与作家笔下主人公的“自我完善”意识,紧密地交织并且贯穿始终,构成了这部世界名著的深刻内涵和鲜明个性。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出身低微,原先是个单纯的庄园女佣,由于受到东家侄少爷的引诱怀了孩子,被女主人赶出门,为生活所逼沦落风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玩弄又抛弃了她的那个人、世袭贵族聂赫留多夫公爵,却坐在陪审员席上参与了这一案件的审理。他衣冠楚楚,受人尊重,当他惊讶地认出了眼前的女犯人,竟是10年前自己狂热追求和伤害过的乡村姑娘卡秋莎时,羞耻感、同情心伴随着良心的发现和早年的炽热情感一起涌上心头。这位在大学时期就受过“民主思想”启蒙、参军后做了沙皇近卫军团军官才“逍遥浪荡”的单身贵族,此刻如坐针毡, 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自由自在”了。“法庭邂逅”的刺激,促成了他对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和赖以生存的“农奴制度”进行全面“反思”,使他原有的同上层社会主流相抵触的“异端”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最终化成了他“惊世骇俗”的行动: 他不惜切代价地为玛丝洛娃的“无罪”而申辩、奔走,甚至决意要同玛丝洛娃“结婚”,一起去西伯利亚吃苦受罪。不仅如此,为了“赎罪”,他回到乡间,将世袭的田产分给庄户人,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改变贫困农民的境遇;他接受玛丝洛娃的请求,为其他无辜受害的犯人办事送信、伸张正义,对投身革命、身陷囹圄的政治犯也给予了莫大的同情.....
老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多夫为“赎罪" 而奔走所观察到的沙皇俄国官僚社会、法律制度、监狱系统和城乡底层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少数人穷奢极欲、腐化堕落,多数人穷困潦倒、受苦受难. 既不平等、也不公正的丑恶社会的缩影。就拿小说开头的法庭审讯一幕来说, 端坐在庭长席上的道貌岸然者。 竟是个风流成性、玩忽职守之人。他一面心不焉地翻着案卷,一面在想着下午三点钟同红头发情人克拉拉在意大利旅馆的幽会,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好事,他昧着良心放过了陪审员意见书上出现的疑点,匆匆忙忙地结束庭审,错判了玛丝洛娃的罪, 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麻烦,可以说是这桩“冤案”的直接责任者。而像他这样的执法官,还算是“上乘之选”。书中在描绘聂赫留多夫去彼得堡最高法院上诉争取复审一路受挫,情绪极度沮丧,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为什么无辜的人们会被捕、被关押、被流放,这样司空见惯? 而澄清他们不该有的罪名、不应受的痛苦,却如此困难重重? 难道整个上层社会的安逸和富贵、官僚机构的尊严和权威,就是建筑在这种僵硬无情、毫无道德和真理可言的“刑法”之上的吗? 为了维护这个庞大的运转着的统治机器,卫道者们奉行着宁可错罚十个、百个、千个,也决不放走一个可疑分子的盲目政策!”
“掌握着生死予夺大权的人,为什么会如此脆弱又如此嚣张呢? 说穿了一一”聂赫留多夫经过一番比较和思索,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这些人的被捕、被关押、被流放,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罪,而是因为他们妨碍了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