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孩子在刷鞋,我在看小说。
孩子喊我过去聊会天。我就倚在厕所的门框上。
爱人这时候又问明早的稀饭要预约吗?又跟孩子说洗完早点睡吧。
爱人说完进到卧室关上门。
孩子说:“爸爸有时候真烦人。”
我说:“是的,就是可烦人了。啥原因呢?”
孩子笑:“爸爸在求关注,你比如,大半夜过来问吃不吃粽子。”
我说:“是的,我早都不想跟他过了,我要是跟你爸离婚你怎么看?”孩子没接话,我马上又说:“比如,有的孩子看到父母经常吵架,就说最好离吧。”
孩子声音高了些说:“不要这样说,听你这么说我很烦!”孩子声音又低了些说:“这话你有跟爸爸说过吗?你要跟爸爸离婚,你敢不敢说?”
“没说过。”
“那就别在我跟前说。咱家不是挺好的吗?”
有时候我说话没个把门儿的后果。孩子小的时候我没说过这个话题,长大了为啥说?觉得孩子能承受这一切。是孩子真能承受还是我自己自以为能孩子能承受?孩子能不能承受是我说了算吗?
有的没的,该说的不该说的,我都随心所欲地说。
正如孩子说的,离不离,我也是找爱人谈而不是跟孩子谈,我谈错了对象。
孩子说爸爸让他烦,家长跟孩子一块说的目的是先跟孩子怼成一伙儿的,这是策略性地操作。而我是实名认证,坐实了自己是真的烦。把自己的烦强加到孩子身上,加重孩子对爱人的烦。
孩子跟爱人的关系本身就不太好,一直也让我头疼。我一波操作,对于实现“我和孩子的互动是要带给孩子对爱人的崇拜,让孩子跟爱人近一些”的目标是近了还是远了?在这个清晰的意图中,我觉知我的状态,警惕我的语言和行为带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是温暖和力量,还是事与愿违的烦恼与消耗?我总觉得孩子无法专注于学业,想法太多。而我跟孩子的互动模式是提升了孩子的专注力,还是让孩子胡思乱想更多了?
咋看都是实现了孩子和爱人关系的进一步破坏,咋看都更让孩子的专注力减弱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神操作?是因为我打心眼儿里对爱人的不满,父子关系的糟糕是夫妻关系的影射。
所以,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父子的矛盾和冲突,而是咋激发自己对爱人的理解和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