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道德经》很多遍了,曾经熟读成诵及后来又忘记重读,对它也还是有很多不理解之处,更别说学以致用,不过今天听了河南张俊林老师的分享,感觉与《道德经》的距离一下拉进了很多。
今晚张俊林老师在群里分享的是《道德经》第三十、三十一章,整理几处如下:
这两章好像是专门讲给帝王听的,我们普通人听了,好像我们也决定不了战争是不是要打,好像没什么用,那我们老百姓学这个又有什么用呢?难道只是用来谈玄说妙的吗?我认为不是。老子关于战争的思想,完全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战争的影子。比如说商场如战场,这就是商业战争。现在中美之间这种商业战争如火如荼,非常严重。在医院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医患之争,这也是一种战争,小型战争。在家庭中,夫妻不和,婆媳不和,家长和孩子之间也不合,这都是战争。到了学校里,同学之间明争暗斗,这也是关于考试分数的一种战争,等等等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战争、斗争、竞争,它都是一个性质,只不过是规模和程度不同罢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学习道德经必须要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够有真正的受益,否则我们只是拿来卖弄,那有什么意思呢?当然,专业的讲师,可以通过讲《道德经》讲课赚钱,知识变现,那咱们这些普通人学了这两章以后,我们要从老子关于战争的这些论述里面学到消灭我们生活中各种战争的方法和途径。要找到消灭战争的解决办法,那首先就要找到引起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些战争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战争”这个词语里面的一个字,就是“争”字。
我们中国文化有儒释道三家,缺一不可,其实三家都是在讨论怎样消灭生活中各种战争。比如佛家讲人有五种烦恼心——贪嗔痴慢疑,他的根源其实也就是这一个字——争。比如说贪心,贪心是怎么来的?其实人往往需要的很少,但是他想要的很多,他总是想比别人的钱财多一点,比别人的职位高一点,比别人的势力强一点,或者说比别人的容貌更美一点,比别人的名气更大一点,这些都是人与人相互比较背后的一个“争”字在作怪。“嗔”就是“嗔怒”,人为什么会发怒,往往是因为他想争的没争到,或者是他被别人超越了,他就会生气,就会恼怒,所以嗔怒的背后也是一个“争”字。第三个字:“痴”字,痴——愚痴,是因为争心才导致自己失去了智慧,变得愚痴。一个人不从竞争的局里面跳出来。他就会当局者迷,失去了自己本有的智慧,所以愚痴的背后也是争夺的心。那么慢呢,傲慢是怎么回事儿呢?傲慢是因为他自以为比别人强,在人和人的较量中他取得了胜利,超越了别人,感觉高人一等,所以他就会有一种傲慢的情绪出现。傲慢背后也是“争”。最后一个字“疑”——怀疑,怀疑别人这种思维习惯的底层思维是怀疑别人的人性本善,所以他就会认为别人要和他争,一旦有这样的心理预判,那么他的内心就和别人对立起来了。他就不再相信别人。所以佛家所讲的人生五种烦恼——贪嗔痴慢疑,其实背后就一个字儿,就是一个“争”字。
我们再看看儒家,儒家也是看透了这个“争”字在人身上的种种不好,所以就提倡温良恭俭让……
那我们再看看道家,老子在《道德经》30章讲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这三句的意思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前后相续的。“矜”是与人相争得胜之后,在内心感觉到高兴;那“伐”呢?与人相争得胜后高兴,他心里开心到很强的程度的时候,他忍不住就想说出来,这就是“伐”,就是向别人夸耀自己。“矜”和“伐”这两个字很有意思,每个字里面都有一个武器。“矜”字左边是“矛”,是一只长矛,“伐”的右边是戈,是比长矛还多一个功能的一种武器,“矜”和“伐”两个都是武器,一个是心中得意让自己受伤,一个是向外夸耀,夸耀自己那就相应的贬低了别人,让别人受伤,所以这两个字都是武器。那“骄”字就更严重了,因为觉得自己胜利了,争过别人了,自己更强大,所以他不但看不起别人,而且还可能会恃强凌弱,还会去欺负别人,这就是“骄”字。在这三个字背后,负面能量是逐渐增强的,这种负面能量产生的原因都是一个“争”字。
张老师的分享结合孔子等的各种故事,结合现在生活,由古化今,由远至近,由学到用,从儒释道三家来谈,结合到《了凡四训》,深入浅出,让人听着特别上瘾。
听书听到这里,不仅又想到薛幼萍老师讲《史记》。于是感慨深入并大量读过中国古代经典的人,真是打通了各种经典的联系,让人如享大餐。
不过,今天听着张老师的分享,更多了一些读《道德经》和《了凡四训》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