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慧爱成长群的每周带读讨论活动,第三次读《妈妈是什么》这本书。发现前两次读都是囫囵吞枣,读过就读过了,没有及时思考、总结、提炼和记录,也就没啥实质性的收获。今天,再次看《森林中的育儿冲突》,以下几点让我颇有收获:
1、大人集团对孩子的保护内容,有身、心两个方面,除了身体层面免受危险,还有心灵层面免于胆怯、依赖。大人集团对孩子的保护方法,要既放任孩子的探索,又紧紧保护,要追随孩子,不是让孩子追随你。
在养育孩子尤其是小小孩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关注身体层面的危险,而忽视对心灵层面的保护。很多时候,在保护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就打压甚至破坏了孩子的探索欲和独立性。
我家弟弟比较调皮,每天在家里就是翻箱倒柜,厨房抽屉柜里、消毒柜里、冰箱里,什么东西都可以拿出来,舔一舔、掰一掰、敲一敲、玩一玩。
大人在做什么事时,弟弟也非要参与。平时,家里会泡功夫茶,因为茶杯是玻璃的,烫手易碎,所以每次大人正在冲泡的时候,他要动手,大人一般不让。
很多时候,大人泡完茶离开桌面了,弟弟就瞄准时机、爬上餐桌,学着大人的模样,往茶壶里倒水,然后端起茶壶往茶杯倒茶。这个时候,茶具基本都不烫手了。
老人家若见到,会紧张叫停,果断地马上将茶具收进厨房。
若是我坐在边上,会一边观察,避免茶杯掉下地板摔碎,一边任由弟弟“泡茶”。
现在想想,也许这就是对弟弟身、心的保护。
2、对哥哥的批评,是客观地陈述哥哥的行为,可能会给妹妹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带着情绪地、主观评判哥哥的对错。例如:
我不赞成你这样做,用狼来吓小妹,让她畏手畏脚。
你对小妹有保护的念头。。。你过度强调了危险,使得她虽然貌似安全,却弃勇气亲胆怯,这就得不偿失了。
若我是哥哥,当听到妈妈这样客观、不带情绪的批评,我会虚心接受。通过妈妈,我会知道我这样做会对别人带来什么影响。慢慢地,我能够学习冷静地思考自己对别人的好意,可能会对别人的影响。
反观我对我家哥哥,对他的批评,就做不到次次都不带情绪、客观指出问题所在。很多时候哥哥在听到我的批评后,也会升起不良情绪,消极应对。
例如,哥哥在看到弟弟有啥危险或是不礼貌的举动时,会大力、身体接触地制止,让弟弟很不爽。
之前,我都会跟哥哥说,小毅,谢谢你帮妈妈照顾弟弟,免受危险。你想让弟弟不随意按电梯,你突然抱开弟弟,弟弟会感到不舒服,你可以用语言,跟弟弟说,弟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这个时候,哥哥往往会很不爽,甩手说,好哇,今后我不管了。
我觉察到,虽然我说的话看似没有指责和评判,但是我的内心还是被小宝的喊叫勾起情绪,所以说话的时候,我的情绪我的能量传递给了哥哥,哥哥自然会不爽。
突然很有感触,读书需要慢读、共读,需要思考、讨论和总结、记录,这样才会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