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年中,我接到一位男性咨询案主,电话里的他讲述着自己这么多年和原生家庭父母关系的模式,淡淡的露着一丝丝悲伤。
我详细的了解着他们的家庭模式:“爸爸是一个很暴怒的人,有一点不满意、不如意,甚至常常莫名其妙就冲我一通大骂!刚开始的时候我会顶嘴,不是我的错,我绝对不会认错的,明明就是他莫名其妙的无名火,关我什么事啊!”
“但后来,这样的家庭战争愈演愈烈,他看我不理他了,他就开始跟我妈吵,最初我把自己房间的门一关,带上耳机,音乐放最大声,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泰然自若,但后面事情愈演愈烈,我看他跟我妈吵的越来越频繁,我为了帮我妈出气,又开始跟他吵,终于吵到上大学了,我报考了离家最远的学校,恨不得一年都不要回家!
只想着“眼不见,心不烦”,看不见了,烦恼自然也就少很多的!”
“现在我工作了,他们年纪大了,时常有点小毛小病的,我还得回去照顾一下。心想就原谅爸爸吧,毕竟他年纪大了,也吵不动了,但是无奈啊,跟他待在一起,不超过2天,我们准又会因为一点小事,又开始吵!
这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我想“逃”,逃离这个本该“温暖”的家,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一个人耳根清净!
02
而今天上午,在咨询电话那头的她突然哭了,我赶忙问,怎么了?
她说,感受到曾经的自己那么委屈,在头脑中看见爸妈争吵时,自己的害怕和恐惧!我紧接着问,你害怕什么?
她说“害怕爸爸妈妈吵架
害怕他们对彼此歇斯底里!
害怕自己没有爸爸妈妈的爱!
害怕自己以后都无依无靠!
。。。”
哭了好久,她继续说道:
“曾经妈妈说的那些话:
当初看到爸爸妈妈吵架,我和妈妈说你们离婚啊,可是妈妈说:'父母都是为了孩子,才选择坚持的'。
妈妈是学校里的一名老师,看见妈妈辛苦又严厉,想和她说说话,可她总用那副老师的威严和架子跟我说话,不允许我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只让我乖乖听话,别给她添麻烦。
她还常常对我说:'妈妈都是为了你,才要辛苦赚钱;为了你,才变得这么严厉;你一定要很优秀,你要成为妈妈的骄傲。'
现在回忆起当初的这些话,我依旧觉得自己很有压力。所以当初上大学,我选择了去外地,逃离这个家。"
03
不是不爱这个家,也不是不爱他们的父母,而是有一种压力,是那个还年少的她,并无力承担。小小年纪的她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他们把父母的话当作最正确的价值信念,他们相信自己的父母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他们骄傲的人。
父母说过的话,他们不会都忘记,他们会像圣旨一样的聆听。
等等!
这里不要反驳,你肯定说,那他们怎么听了还不改呢?【这是关于动机的话题,以后的文章来讨论】
他们会像听真言一样,对你说的话全盘接受,甚至接受你当时说话的情绪、表情、语音、语调和肢体动作,他们感受得到你的不满、愤怒,他们也害怕,担心。
他们把所有这些具有情绪波动的言语和感受深深的储存在他们的情绪记忆里,变成他们一生为人处世的惯性程序反应。
也就是,
你第一眼看到某人可能会讨厌;
你看到抖腿的人会反感;
你听到有人大声说话就烦躁;
甚至走在路上莫名奇妙被碰一下,你都浑身不自在!
这些并不是你特殊的性格特征,而是你曾经的成长经历中感受过不舒服的记忆,他们被封存进入潜意识,成为你的特定程序反应。
你所有的经历,都以某种方式储存,并以你看不到的方式掌控你的人生,也就是你常常说的命运!
如果你是外出务工的人,可能不是因为外面的机会更多,也许是你正在逃离那个让他们压抑太久的家庭氛围。
【呼吁】
请成年人正确面对情绪,正确处理情绪,千万不要等到用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来绑架自己,让余生都活在愧疚与自责声里。
请妈妈们,尤其是7岁前的妈妈们,正确管理你们的情绪,正确表达你们的情绪,为你们想要为孩子塑造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