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的文字还原终于完成了。当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轻松。
最初想要把电影里的故事用文字还原出来,是在今年的九月份。没想到真正完成这件事情竟然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有一个想法就去做,这是我从王阳明那里学到的,所以在这件事里也就坚持践行了。在还原中,也曾有过气馁,因为写字的时间不够用,因为对自己不满意,因为不喜欢电影中的某些人物,某些片段,因为写字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没有娱乐来得轻松自在。所以,中间有了停顿。可是,对自己的想法负责这个念头又把我拉回来,让我继续写下去。
当我再次直面这些人、这些片段的时候,我的文字强行带着我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揣摩、去体会当事人的心态,试图了解他们行动背后的动机。那时才发现,写字这件事不单单是写这么简单,它需要大量的生活沉淀,对人的理解,对心态的把握,以及对环境、对社会的洞察。
于是在写字的间隙,我任由思维发散到别处,这对于写字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这时候就去看书,看别人如何描写。也留心观察生活,还从影视剧里学习,甚至从鸡毛蒜皮,从鸡飞狗跳里汲取能量。这期间,我感悟到一点,那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要有逻辑、要真实。
因此,我在看图写话完成之后,就抛开电影开始修改。这时,只把自己的文字当成唯一的对象,看它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再现生活,是否体现了人物的真情实感。这样做的时候,就把自己设想成那个人,去体会他或者她当时的心境。因为换位思考,竟然有些理解杰茨菲拉德说过的一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切记,这个世界上并非人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和资源。”
另外,这部电影镜头切换得特别多,很多时候还是穿插进行的。我尝试着从双线的角度去描写。刚开始感觉很生硬,后来就试图让文字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尽量让这种切换变得自然。这种练习让我对电影本身的理解也加深了一层。
这部电影时长2小时18分钟,我用来还原的文字写了近五十个小节。这个篇幅,比之前还原的那两部电影都长,也让我从中体会到构思一个故事,创造出诸多人物,是多么不易。
现在,在完成之际,再做个复盘,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初衷是否达成。
首先是想要看到以文字方式呈现的电影故事。
虽然自己只是看图写话,但看到自己的文字,好歹也能回想起电影的画面和故事的情节,勉强来说,这个愿望算是达成了。
其次,就是想要找到真实的自己。
但是没想到的是,还原这部电影时,还常常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可是刚刚完成,竟然被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把情绪拉到了低谷。
我在早班公交车上常看到闭目养神的工薪族,也看到过困倦的一直打盹的中学生,偶尔也看到自得其乐玩手机游戏的中老年人。当我把他们联系到一起时,想象着倘若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突然发觉即使一个人很努力地求学、工作,可是他似乎正势不可挡地在成为一个普通人。他两眼无光,疲惫沮丧,除非他给自己找乐子,否则他可能一直都不快乐。这个时候就忽然明白,为什么好些人即便把鸡汤喝了不老少,过一阵子还是会莫名地感觉很丧。
在快节奏、重压力的今天,也许大家焦虑的背后还有不甘心,努力了这么多年,怎么好不容易才活成一个普通人,多少觉得生活不易。而且过去的岁月不再来,现在已经不年轻,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和胆量去尝试,去闯荡,去挑战。而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枚呢?
今天刚好是星期六,就去公园走了走,看到公园高高低低的树木,错落有致的或绿或黄或红的叶子,还有徜徉其间三三两两散步的人。一时感慨,谁说冬日里一片萧瑟,这些树木花草还不是好好的,在孕育积攒能量准备开春时生长、开花吗?还有公园里的这些人,有父母带着孩子,还有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出来玩。这个时候,看着绚烂的晚霞,看着昏黄、温暖的路灯,看着沉默不语的树木,还有悠闲散步的一家人,觉得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很幸运,就是当个普通人也很好。究竟还有什么不甘心呢?世界这么大,杰出者,优秀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自己凭什么就如此不甘寂寞呢?
不是一直要寻找真实的自己吗,那不是首先应该回归自我吗?就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这样就很好了。还有就是进步总是螺旋式进行,它就像波形图,有时候到了波峰,有时候又会跌到波谷。倘若一直在高峰,一直向上,恐怕这人会受不了的。记得茨威格试图缩写世界名著时,曾经还信誓旦旦说要彻底缩写,删除掉累赘段落,要让每一页文字都始终保持高潮。当时看了还觉得好笑,这怎么可能?没想到轮到自己面对这类似的问题时,竟然也是如此的一厢情愿。
这个时候才明白,想要寻找真实的自己,恐怕不能靠一部电影,一本书来达成。生活成就了自己,真实的自己也只能在生活中踏踏实实一点点地体会,一点一点地造就,谁也帮不了,谁也不能替代。
还有一个,就是如何还原的问题。
九月份的时候,是凭着一腔热情,不管不顾去写了。写的过程中发现电影镜头切换地非常多,所以看图写话也就不停地切换时间和空间,而且还在变换人物和角度。之前还原《奏响心中的钢琴》,是模仿了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方式,不同的章节用不同的人物身份叙述。《洞》则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这次恣意妄为的后果就是写成了全能视角,即所谓上帝视角,好像谁的内心都能够被一眼看穿。这个完全不符合逻辑,也不真实,我写得心虚,但是已经这样了,就只好一条道走到黑,直到写完。
经历过这一次才再次体会到视角的重要性,在写字这件事情上也对自己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这时不禁想起屡败屡战这个词了。屡败屡战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对自己的实力不断提升,否则就只能是武夫拼命,早晚把要把家底耗光。好在,知道了怎样行不通也是好的。下次,避免这样做就行,权当是吃一堑长一智了。
最后,还想替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展望一下他们各自的生活。毕竟,陪他们走了这么久,渐渐萌生出感情,也希望他们都好好的。
当然,首先希望刘淑芬这样的人,或者怀有这种心态的时候能够活得真实一点,看到自己的可贵,不要为了一段错付的感情断送余下的岁月。当然从感情的漩涡里跳出来及时止损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对于一个旁观者而言,只能是希望。廖一梅说,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深以为是。
对于许伯常而言,我只能说,不是跟一个好人就能过好这一生。家庭中的冷暴力甚至比爆粗口、动手打更伤人。他的这种被动、躲避的方式,不但伤害了刘淑芬,也伤害了他自己。恐怕在眼看着刘淑芬一言不发投井的时候,他已追悔莫及了吧。
在我的想象中,王敏佳后来终于找到了陈鹏,他们两个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当然,这个幸福是指精神层面的。也许在物质上,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我甚至怀疑,张果果救助的那四胞胎会不会就是他们的后人。如此,似乎有点刻意,那也许不是吧。其实,是不是都没有关系。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必要非得是他们的孩子才算传承,倘若不是,就不是吧。
还有一位,就是张果果了。经历了这次四胞胎的救助,我想他可能在以后的职场生涯中,除了考虑赢,还会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份美好和善意,让这个世界因此多一份温暖。我们每一个在职场打拼的普通人,也许或多或少会从这部电影里受到启发和感召,就坚定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摆脱迷茫和焦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与自己,也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