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钱钟书和杨绛的缘分大概早已被刻在三生石上,不然俩人在遇到对方之前,都没有谈过恋爱,却偏偏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
钱钟书回想起来还说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932年春,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钱钟书与杨绛相遇了,一段民国旷世情缘拉开了序幕。
两人初次偶遇,杨绛就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倒是有点林妹妹初遇宝玉的感觉。
一个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一个是才华横溢的佳人,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竟在初次见面就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回到:“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如果对对方没意思,谁会去解释这个,还是在第一次见面。毫无疑问,两人文学上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爱情发生了。这对热恋的小青年,整日里不是约会就是写信,约会就是一起找个地方看书,情书写的更是文采飞扬。文人的爱情啊,美好的让人嫉妒。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935年,两人完婚。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杨绛与钱钟书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二人的婚后生活平淡却甜蜜,俩人比赛读书,有时还会捉弄对方,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后来钱钟书要去国外游学,杨绛二话没说陪丈夫远赴英法。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杨绛婚前在家是个娇小姐,嫁到钱家后有了落差,在抗战时期一度生活艰难,成了“老妈子”,这种身份上的转换,可能很多女孩子都接受不了,她却觉得再自然不过了,一点都不感到委屈。问起原因,她是这样回答的:“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1936年,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二人的爱情也圆满了。

那些细微日常里的幸福
钱钟书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给杨绛做早饭,还得意的向她炫耀“我会划火柴了!”在别人面前被形容高冷高傲,在妻子面前却像个小孩儿一样。
有次杨绛要开始剪虾,却被虾吓得扔下剪刀扔下虾,逃出厨房。钱钟书问她怎么了,她回答,虾一剪,就痛的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钟书安慰他说虾可不会像你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由他去剪就好。
生孩子时钱锺书还淳淳嘱咐杨绛说道,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两人曾在轮船上吵过一架,起因只是因为一个法文的读音不一样,两人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后来杨绛赢了,但是杨绛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钱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后来他们觉得吵架争来争去的很无聊,于是此后遇事两人一起商量,没有争吵的必要。但此生只吵过这一架。
钱钟书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给杨绛做早饭,还得意的向她炫耀“我会划火柴了!”在别人面前被形容高冷高傲,在妻子面前却像个小孩儿一样。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他们的女儿钱瑗也病了,住进医院。当时,钱钟书住在北京医院,钱瑗住在西郊的医院,父女俩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已是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为了让钱钟书这个“痴人”真正拥有痴福,杨绛除了平日细心地照料他外,她还有一种担心:不能让自己走在他的前面。“钟书病中,我只想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这样超越生死的爱,
世间罕有。
愿我们都能遇到这样一个人,
从此生命不再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