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看见》

读书@《看见》

作者: 白菜清汤 | 来源:发表于2016-06-05 19:24 被阅读45次

读《看见》书名:《看见》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以下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触动过我的心灵或者给我思考的部分文字的摘录

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理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P34

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P56

我从未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P57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p113

不是女人才关心女人,是人应该关心人。p114

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包括土地、房屋。p139

年轻的时候,是对社会参与最有热情的阶段,可是我到做了记者,才去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政治和我有什么关系?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什么?P142

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式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这就是独立的精神。P149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p152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P153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P178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P188

我对一方缺席的采访抱有疑问,哪怕技术上来讲证据没有任何问题,也必须让他们说话和解释。即使这些解释会让我们本来简单的是非变得混沌,会让我被动,会让我在采访中陷入尴尬,让我可能必须放弃一些已经做完的不错的采访段落,会带来节目被公关掉的风险,但也必须这样做,不仅是对他们负责任,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完成对世界的复杂认识,哪怕这个认识让我苦苦难解,让我心焦。P188-189

转变看上去突兀,但在最初面对大量反对声音的时,晃动其实已经开始,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坚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P190

是的,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P191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P193

他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P211

以前“新闻调查”老说启蒙,我一直以为是说媒体需要去启蒙大众。后来才知道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P241

我渐渐知道,有时候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媒体重要的是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法,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P242

没有夯实的报道为基础,评论只是沙中筑塔。P247

现在我知道,有时话本身可能没什么意义,他只是到了嘴边。P269

生活并不需要时时有新的主题,即使是华丽的《霸王别姬》,力量也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P272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P289

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P290-291

片子一定要带着问号走,不管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错误,但这个问题本身是真的。对于记者来说是真的,对于观众来说就是真的。P307

自治,本就是一个束缚的过程。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自然。p310

我不敢向学校要工资,因为我怕学校向我要考试成绩。P325

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P335

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P336

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幻想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P337

以为自己的名字能给别人力量,是最坏的一种幻想或者邪教。P339

人们不需要在他那里寻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饱含的人性。把自我交付出去,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与自由。P342

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P346

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P347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碰撞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种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P348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P361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P367

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P368

人能够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软弱,是韧性。P383

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P383

主持人这种职业多少让人沾染虚骄之气,拿了话筒就觉得有了话语权,得到反响很容易,就把外界的投射当成真正的自我,脑子里只有一点报纸杂志里看来的东西,腹中空空,徒有脾气,急于褒贬,回头看不免觉得好笑。P384

一个国家由一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P405

知道柴静,是在高中的时候,听到的多是赞美,我也对这样的人物十分好奇。知道她出了本书叫《看见》,一直没有来得及看,如今终于开始看了,不过惭愧的是,这本书看了很久,开始看了部分内容,中断了很久,后来才陆陆续续的看完。但是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有种不想放下的感觉。其实,有时候,读到其中的故事,有的是很感动的,但是一想到人家说的所谓感动到就是自己演给自己看的,硬是渐渐掩去了这种感情。不是说禁止感动,而是防止自己随便感动。很可能,真的感动随意到自己都很难察觉。

这本书主要是以柴静这些年采访过的让其记忆深刻的人和事为主线索,然后阐述了她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揭示与理解。我觉得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作者的心路历程,在作者自醒的字里行间,昭示着一种真实。无论是新闻记者追求的采访事件的真实性,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时,自己对自己的真实。

我获益最深的就是柴静的自省,我相信这能让每一个读者都受益。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话,我相信自省是永不会过时的话题,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对于每个人,或者是一个人的每一个时期。自省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所以得时时进行,而且关键的是我们要提防的是自己。尽可能地在过程上做到自省,在结果上达到自醒。柴静这一路上,总是不乏对自己以往所做为的反省,包括是不是该给受访者擦眼泪,是不是应该打破某些常规,是不是可以在播报的时候加上自己的评论,真正的新闻记者要做到什么等等,她在书中,毫不避讳这些问题,对于大家给的褒贬不一,她都接受,而且尽可能避免自己陷入偏见之中。她总是尝试着用最公正、最客观的态度给事情一个解释。不虚饰,不张扬,她所做,只想还世界一个真实。

还有就是书中她对于每次采访中的所有问题的思考。当然,并非她对每个采访后的思考都是标准的,她最大的作用在于让我们关注到这些,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思考,更多的,让这个社会更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我以为,她对采访对象的关注,一直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不知这是否算是她的人格魅力。很多人都说,她跟一般的记者不同,有时候,她简直不像个记者!比如,在采访过程中,她蹲下身去为受访者擦眼泪;比如,在某个采访过程中,她自己也哭了;比如,明明已经可以收工了,她还坚持要采访事件中那个不怎么受待见的人。在有个故事中,受访者说了句话——如果你只是记者,我就不会跟你说这么多了。我觉得她做的并非都不妥当,其中一些(态度、行为等),她自己也在后来有所改观。但很多,我都以为是对的,在这过程中,她足够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他们生活、生存的权利,尊重每个人说话的权利......

其实我觉得在这本书里面反映了很多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公民各种意识的缺失、土地问题、底层人生活的艰辛、教育问题等。或许我们应该以一种更理性、更有人性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面对这些问题。当然,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唯愿做的,就是最大可能的还世界以真实,还人以公平、民主。

­——2014.5.5

相关文章

  • 读书@《看见》

    读《看见》书名:《看见》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以下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触...

  • 读书 | 《看见》

    摘抄 >>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 浅青色的黎明...

  • 读书感悟:看见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是央视记者柴静记录自己采访过的人或事件的回忆。其中既有非典时期的深入探险,也有对很多边缘人物的深...

  • 【读书清单】看见

    01.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从不懂电视新闻的菜鸟,到知名度最高的主持人之一,柴静说自己的成长方式是...

  • 【读书清单】 看见

    1.看见 有些事,当你看见过后,才能明白背后的心酸。看得多了,也就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美好时光 白岩松说:...

  • 【读书清单】看见

    文/my彩色沙漠 1.初心 人生那么长,总得有始有终。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那就白走了。 2.蒙昧 出发...

  • 《看见》读书分享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

  • 【读书分享】《看见》

    第二遍阅读,还会读第三遍,每看一遍,感受都不同。 柴静,是喜欢了好多年的主持人,柴静,能看见《穹顶...

  • 我看见——《看见》读书笔记

    我看见 在镜头之下 一个个痛苦而扭曲的灵魂慢慢显现出来 那些将青春和灵魂贩卖给陌生人的女孩 以换取生命的延续或舒适...

  • 【格格读书成长训练营】21天读书养成记

    什么要读书? 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能看见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认知的傀儡。 读书能让人增长知识,开拓认知,看见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sr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