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控制课堂

控制课堂

作者: Life答案 | 来源:发表于2016-02-10 17:49 被阅读120次

一位年轻老师的困惑:如何“控制”我的课堂

原创 2016-01-08 杨聪 教师博览

控制课堂

     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子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对他们“紧”了,平时上课根本没有几个人回答问题,对他们“松”了,他们就骑到我头上来了。郁闷啊……

  这位网友所说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的“问题”时常困绕着一些教师,特别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其实,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他们积极活跃,成为展示自我的主角是必须的,再说多数孩子本身就有这个天性。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何况一个班级的人数又不在少数,如果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恰如其分的“控制”,课堂表面上看似热闹,实质难免出现杂乱。反之,如果“控制”过头了,那课堂看起来很有纪律,但又可能宛若一潭死水了。因此,教师的“主导”尤为重要了。

  可以说,课堂“控制”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导”的问题。如同文章开头那位网友一样,年轻教师容易陷入师生关系的两个极端。

  对此,教师应该如何去“导”,才能实现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呢?我觉得以下三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的。

  

  一、 让学生遵守“游戏规则”,还是服从教师的“命令”

  

  很多时候,所谓课堂上的“纪律”都是教师制定的,有些还是教师上课时临时想的,而且“纪律”的内容基本上是限定学生不能做什么,却极少指明学生可以做什么。只要学生妨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意愿,就会被“鉴定”为“违反纪律”了,甚至有些教师连这样的“纪律”都没有向学生说明,一切凭自己说了算。这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从属位置,其课堂主人的意识与教学主体的地位无从体现。教师这样的“控制”如同社会上的“人治”,而非“法治”。“人治”靠的是教师一厢情愿甚至是强制的“命令”,一旦教师不在,“命令”也就形同虚设难起效力了。而且这样的“命令”迟早会压抑学生,促使部分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生”出现对抗和叛逆行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将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如此一来,教师时常挂在嘴边口口声声强调的“课堂纪律”就会被学生理解成专门对付他们的一种“专制”的代名词了。

  这么说,难道课堂就不用“纪律”了吗?不,当然要“纪律”,但这种“纪律”应该是由师生一起商议,共同讨论出来的一些“规则”,来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才谈得上有“群众基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去接纳并乐意去执行和维护。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是这样设置情境引导他们的:

  班队课,我问学生:“为何要在校门口的公路上画斑马线呢?”

  学生答:“我知道,那是‘人行道’,是让我们这些行人过公路用的!”

  “如果我们过公路不走‘人行道’好不好?”我接着问。

  “不行的,我们人这么多,很容易被车撞着的,上学期没有画上‘斑马线’,不就有一个六年级同学的脚被车轧了吗?”

  “画上‘斑马线’让我们走‘人行道’,是为了行人和司机更安全……以前没有‘人行道’,大家都是乱走的!”

  ……

  “说得对!”我肯定了他们,“有了交通规则,大家的行动不但方便,而且也安全了。你们再想想,自己知道或做过哪些事和活动必须要有规则才行,否则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

  “老鹰抓小鸡、跳橡皮筋等游戏也有规则。”

  “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活动都有规则。”

  我总结道:“是啊,生活中很多事情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更好地进行活动。现在,我们这么多人在一个教室里也需要一些‘规则’来让课堂的教与学能灵活而又有秩序地进行下去,所以,我们有必要一起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规则来……”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条上,然后收上来共同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梳理、修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上的“规则”,让大家遵守。

  在这些规则中,下面几条是最根本的,因为它指出了师生在课堂上最普遍的四种行为——“说”、“听”“讨论”和“插嘴”的注意点:

  1.无论是老师,还是某个同学说(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必须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如果谁有想法或不同意见,也要在说的人把意思表达完之后,才能“起立”进行“插嘴”。当想“插嘴”的同学比较多时,要按“起立”的先后顺序一个个说,不要抢着说。当话说好了就可以自行坐下,不用等着老师示意了。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又有了想法,还是按上述的要求进行表达。

  2.站起来说的同学要尽量做到面向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而不能只单单看着老师(或某个同学),不能只对着老师(或某个同学)说。尤其是不能把老师当作课堂的中心,让自己和老师成了“两人对话”,把同学们忘在了一边,这样其他同学也会不耐烦,难免就会吵了。因此,站起来说话或提问的同学要把开头语“老师”改成“同学们”,这样的说法能够直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你说的话中来。另外,坐在左右两边的同学“起立”时要适当地侧过身,而前面的同学“起立”时也要适当地转身。

  3.当老师要求大家自由讨论时,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坐在位置上自由安排;当老师指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时,那对“说”和“听”的要求就以上述的一二两条为准则。自由讨论(包括其他形式)的开始和结束,要看老师的示意,比如用语言:“现在开始!”“请大家安静!”等等,还可以配合表示“开始”和“安静”的手势,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

  4.有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根据利弊,可以在师生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添加和删除。

  

  二、遵守“课堂规则”和展示“学生个性”是不矛盾的

  

  看了上述的四点规则,或许有些教师会说,这样的条条框框会不会限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使课堂变得机械死板了呢?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的“个性”是否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展示,在课堂上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有表达的机会,是否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是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时间和空间。一直以来,有些教师的课堂恰恰就是在上述的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他们要么是因为没有相应的“规则”作保障,使得课堂的“说”与“听”,以及所谓的“讨论”变得杂乱无序。如此的“个性发展”已变成自由散漫的一盘散沙,连教师自己也因此苦恼不已。要么总是在学生说的“内容”上苛求,总想着学生的“说”能符合自己的喜好,凭自己的脾性来评定学生的童心童语,以致闭塞了学生的真实表达,甚至还会让学生因为害怕而没了表达的欲望。如此的课堂,学生除了循规蹈矩或亦步亦趋或沉默寡言之外,还能有什么良好的“个性发展”呢?

  因此,我们只有具备适当的“课堂规则”这个外在形式,才谈得上保障学生“思想个性”这个内在实质获得真正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扎实的鲜活的有效的课堂。当学生从这些“规则”中逐渐体会到它给大家的“说”、“听”,乃至“思”带来益处时,学生就会愈加重视和维护这些“规则”。此时,即便教师不在,班集体也会自觉自动地运用这些“规则”来评判个别同学的违规行为,以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已有“课堂规则”这把丈量的尺子了。只要我们读了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的书,就不难发现,他们也是很重视这类“规则”的制定的,哪怕在开始阶段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一旦有了这些“规则”,那么以后的教学和管理也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民主意识和班级主人的观念特别强也是与此息息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和展示“学生个性”是相辅相成的。

三、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1.教师的“立场”要鲜明

  刚开始实施这些“课堂规则”时,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容易忘记,教师就要有耐心地反复强调时常提醒,尤其是教师的“立场”要鲜明,切不可含糊不清敷衍了事。比如:坐着倾听的学生如果有人没保持安静,或者没等人家讲完就“插嘴”而且“插嘴”时没起立,教师都应该立刻让课堂暂时“停止”,及时指出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并且让他马上改正。同时也提倡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如果发现类似问题,也要马上提出和制止。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不多久,便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2.教师要用好自己的“表情”

  当学生能按“课堂规则”进行“听”、“说”、“插嘴”和“讨论”时,教师除了用语言而且也要用“赞赏”、“微笑”的表情给予肯定,反之,教师就要用“严肃”、“批评”的表情给予否定和阻止。只要教师“立场”鲜明,再配以一目了然的表情,时间一久,学生的行为就能从中得到积极的强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行为一贯到底的重复,在上述两点中,一旦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而松,时而严,那所谓的“课堂规则”就会成了“纸上谈兵”了。即便课堂教学正在津津有味地进行着,只要出现“违规”行为,教师也要及时提醒和制止。另外,当教师用了“严肃”和“批评”的表情之后,要是学生改正了,教师就不能继续带着这个表情上课,而应该“转化”成温和微笑的表情。教师这样做,就是等于用无声的体态语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这点上教师不妨让自己具备“相声演员”的表情变化能力。这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投入学习是很重要的。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做不到这点,一旦被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打搅了,就会一直唬着脸,带着怒气上课,甚至把接下来的上课当成了个人的情绪发泄,这是教师情绪化的表现,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把他们当作了“出气筒”,这绝对是有害于学生在课堂上良好习惯的养成的。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状况的如何,有时就是教师自身状况的体现!

  

  四、关于是否要“处罚”的问题

  

  在“课堂规则”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违反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则是无意的,大多是忘记了。对这类“违规”的学生,教师只需时常提醒,他们便能主动改正,毕竟好的“规则”是有利于每个人的。因此也就没必要“处罚”了。二则是故意的,表面上看似针对“规则”,经观察分析,就会看出这类学生“违规”的背后一般都有另一种目的,他们要么是所谓学习上的差生,被教师忽视;要么和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在品行上有些“问题”,被多数学生孤立;要么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困惑”和“压抑”,寻求排遣和发泄等等,我觉得这些学生的“违规”行为的本质不是在抗议“规则”的不行,如果因此而“处罚”他们,等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甚至还会雪上加霜。所以,教师应当把精力花在课堂之外多去关注、关心和帮助这类学生,只有化解了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的“问题”,在课堂上他们才可能遵守“规则”。当然,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而否定了“规则”对大多数学生所起的作用和带来的好处,否则就是犯了因噎废食的错误了。

  对于“处罚”,我只有这样的观点:处罚是手段,如果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可以用的;如果用得不好,就可能起反作用。所以,处罚要三思而后行——慎用!

(作者系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教师)

相关文章

  • 控制课堂

    一位年轻老师的困惑:如何“控制”我的课堂 原创 2016-01-08 杨聪 教师博览 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子说:...

  • 教育需要爱

    关于课堂控制的思考: 一些老师会认为课堂控制,理所应当就是“控制”,即对学生的控制,体现出来就是“唯我独尊”,学生...

  • 控制课堂技巧

    恐怖症: 冲击疗法 系统脱敏法 课堂控制策略: 言语提醒 替代强化 利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非言语暗...

  •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三)

    32、控制好课堂的“活” 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

  •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三)

    32、控制好课堂的“活” 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

  • 漫画高考倒计时(四十九)

    孩子不时会有些小情绪,思绪有时不受控制,课堂上爱跑神儿。明明想控制又控制不了,常常自责,说自己学习不够踏实,不够认...

  • 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

    学生的期末成绩与教师在学年伊始建立起来的课堂程序控制程度息息相关。高效能的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就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教学进...

  • 《做一名高情商教师》读书笔记----情感能力

    无论课堂内外,情感都是我们周围物理世界和人文社会的信息来源。教师虽然不能对课堂上的情感气氛有绝对的控制,但...

  • 2018-04-24 - 草稿

    课堂常规(学生各玩各的) 组织课堂纪律怎么制作电子板板(学生依然不听课) 教师控制屏幕 课件展示优秀板板学生欣赏板...

  • 学艺宝|舞蹈新生该如何解决控制力的问题?

    学习舞蹈的新手们,看看师兄师姐是如何解决控制力的。 控制训练是舞蹈基本功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控制训练包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控制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tu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