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004
我们大家都应该大概了解什么是基因,少数人知道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长相、身高,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基因控制着生物的行为,而生物只是基因所打造的一个生存机器,其作用是帮助基因完成基因的终极目标——永世长存。
在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内心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毕竟这和我们平时了解的不太一样。而我们要论证这个观点,需要先从基因的诞生说起。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就有一些化学物质了,比如水、二氧化碳、甲烷、氨,而在紫外线和雷电的作用下,经历了化学反应后,会产生一种稀薄的褐色溶液。而溶液中有大量的分子和氨基酸,而氨基酸正是制作蛋白质的构件。
在褐色溶液中的这些分子并不能存在太久,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消失。而我们存在的时间比起地球存在的时间简直不值一提,所以直到有一天,分子中出现了一个可以复制自身的分子,质变就开始了。这个分子被称为"lucy",她开始复制自身,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繁殖”的任务。而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将需要复制的信息存储起来,就成为了基因,他好比是一张宏伟的蓝图,而不稳定性产生了变异,因为复制难免出错,而这种错误有的时候导致灭亡,有的却被自然选择青睐,成为了进化。复制分子越来越多,分子之间开始了竞争,因为分子们发现“吃掉”别的分子比吃一些微小的化学物质有营养多了。而在竞争中,有的分子学会了将自己包裹在蛋白质中保护自己,而这种基因被自然选择所青睐,并且在不断的竞争和进化中,出现了生物,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记录在基因中,这就是基因。
了解了基因的由来,接下来聊一聊基因的作用,这里我们直接用人体来做比喻,方便理解。我们把人体比作是一个建筑物,我们人体中有10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就好比是建筑物中的房间,细胞中的细胞核就好比房间内的书橱,而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就好比是书橱中的设计图,染色体中的基因是有遗传性的DNA片段,对应的就是设计图的每一页,这么介绍的话就很好理解了。
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使用蛋白质将自己保护起来,所有的基因都源于第一个复制分子,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一个盲眼钟表匠(自然选择)所引导,进化成了植物和动物。而基因的工作就是打造自己的生存机器,让生存机器能够承载自身并且将自身的基因保存下来。基因的部署是有时滞性的,基因并不会思考,它无法根据当前的环境直接改变自身,就好像突然改变食谱并不会改变用原来的食谱已经做出来的食物一样。而基因的工作和任务就是能够一次性将生存机器部署到最好,就好比部署计算机一样,接下来的行为由生存机器自己去控制。
而这台生存机器有几个功能是必须要有的,而所有的功能都是围绕着能够使基因留存千古而诞生。首先基因要预测生存机器的生活环境,预测是雪地的话,需要部署皮毛,如果实际环境是沙漠,那么生存机器死亡,基因也会随之灭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基因和生存机器是有着相同的利益的。而第二点,基因需要为生存机器设置学习能力,而这些学习能力会帮助生存机器更好的生存下来。比如,他们学习到口中的甜味、情欲亢进、适中的温度、微笑的小孩是令人身心愉悦的,而各种痛苦、恶心、空空的肚皮、哭叫的小孩是令人身心俱疲的,生存机器需要学习到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从而重复重复做带来好处的事情,不再做不愉快的事情。第三点,需要给生存机器设置模拟能力——模拟某件事,尝试得到近似的结果。比如在听到野兽的叫声后,脑海中模拟如何逃跑;腹中空空时,模拟如何能够捕获到猎物。而不断的模拟过程中,生存机器开始慢慢出现了主观意识,大脑出现了,开始接管生存机器的日常事务,并且大脑还可以做到力拒不服从基因的命令。虽然大脑的诞生导致基因失去了一些控制权,但是大脑的出现是对生存机器的生存机会的大大提升,而基因利用第四点预设置,完成了升华。第四点,干预神经系统发展,让生存机器为生存、繁殖奋斗终生。在干预神经系统发展的同时,生存机器开始产生了一些行为,互利、欺骗....这些行为也是为了提高生存机器的生存机会,而这就是基因所做的事情,它们打造了生存机器,而生存机器为了基因的留存千古奋斗终身。
从制作生存机器已经能看出基因的目标,就是永世长存。从部署生存机器中,已经能一窥基因的自私性。在基因的行为控制下,生存机器也编程了自私的机器。生存机器的所有行为都以生存、繁殖为目的,而在进化中有一种进化上的稳定策略,被称为ESS。ESS可以让鹰和鸽子的平均盈利完全相等,
#### 181013
在生物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群居习惯的生物,而他们的群居或者合作看起来是一些利他行为。比如鱼总是成群结队的,它们总是在一起。其实不难猜出原因,首先是在游动的时候假如前面有别的鱼的话,借助水流的动力,自己游动起来可以节约一些体力,二来努力的往鱼群中央游,在遇到危险时,自己是最容易规避掉危险的。再举个比较难理解的例子,在鸟群中,小鸟在遇到危险时,会大声尖叫来告知同伴,危险来了,而这种叫声无疑会使自己成为狩猎者的第一目标,把自己暴露在了最危险的位置。这个看起来是完全利他的行为,要怎么去理解呢?
这个行为可以这么理解,在生物遇到危险时,大脑内会有下意识的计算能力,基因会在此刻计算出收益最大的一种行为。在计算收益时,会计算自己所受的风险以及自己所能获得的利益,假如小鸟因为尖叫而使自己被狩猎者杀死,会使自己的基因在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么这个行为的风险就是1。基因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流传下来,假如周围的小鸟有自己的兄弟姐妹,那么兄弟姐妹的身体里就有自己父母一半的基因,那么救下一个兄弟姐妹的收益就是1/2,由此可得,假如有超过三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则此时收益为正数,假如小鸟不发出叫声,有可能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会因为没有发现猎手而被吃掉,那么此时发出叫声就是小鸟收益最高的一个行为。更何况,自己也不是一定会被猎手所捕获。
可以说,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都是计算过后对自身基因最大收益的行为。在生物界中,有一种神奇的现象,一个物种所有的个体都会在某个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会”。而他们聚集的原因却是没有表现出来的,爱德华觉得这是一种炫耀性行为,这是生物在进行“人口普查”的一种方式,属于一种利他性行为。假如族群的数量太多,那么它们在来年就会控制生育,减少族群的数量,因为数量越多意味着每个个体可以分到的粮食越少,而这样失去的个体会更多,这就是养育成本。而个体的最好赌注是,暂时自我克制,期望更好的时机来临。
在很多生物中,亲(父母)代和子代也呈现出了基因的自私性。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亲代会有意识的选择看起来更容易活下去的子代,对其进行投资,因为投资看起来更不容易活下来的子代,会让她的基因更有可能流传不下去,并且这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可以养活更多看起来更容易活下去的子代。而某些的生物的子代,也进化出了一种“讹诈”属性,比如小鸟,他们的幼鸟总是叫的很大声,这也许是表达自己很饿,此时他们最需要帮助。而在亲代看来,确实是如此的,并且叫声太大容易引来猎手,他们也需要先喂饱那些看起来已经饿得不行的子代,这可能就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吧。更有甚者,在母亲出去觅食时,子代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会将比较弱小的兄弟推出鸟窝,直接摔死。而这些比较弱小的兄弟,他们也有母亲一半的基因,但是在计算过后,把这些弱小的兄弟推下去,对自己收益是最大的。而这些弱小的兄弟,他们能做出的对自身基因最大收益的行为,也是在到达临界点后,自己选择放弃。毕竟它需要更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多几个兄弟活下去,他的几个兄弟,身上都有他的基因。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基因能够更多的留存下来。
接下来聊一聊两性战争,在两性战争中也存在ESS平衡策略。在两性中,雌性比较容易被欺骗,因为她拥有大小配子中的大配子,也就是卵子。在雄性求偶成功后,雄性在完成交配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直接选择离开,他此时去寻找新的异性,继续交配,可以让他的基因更多的流传下去。所以此时,雌性会开始对雄性进行考验,她们可不想孤身一人抚养子代长大,这对她们并不是收益最高的行为。而这种考验的行为一旦开始,那些“渣男”就不再有优势了,他们没有耐心,所以他们的基因将不会流传下来,他们得不到异性的青睐,而这种“渣男”基因因为得不到流传,而渐渐的在族群中减少了。此时“老实人”占据了族群的大部分基因,而此时“老实人”基因开始流传,族群中慢慢都变成了“老实人”基因,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考验对方,而这种行为就是对双方最大收益的行为。因为雄性在等待的时间,也可以确定雌性最终生下的孩子是自己的。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族群的雄性有忠诚和薄情两种,而这个族群的雌性分为羞怯和放荡两种,那么哪种基因会笑到最后呢。
在这种博弈中,谁会占到上风呢?这涉及到博弈论和囚徒困境。有这么一个游戏,参加游戏的双方可以选择合作或者背叛,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那么双方都获得300分,如果一方选择合作,一方选择背叛,那么合作的一方失去300分,背叛的一方可以获得500分,如果双方都选择背叛,那么双方都会失去100分。作者用计算机模拟了数不胜数的多种策略,而最后一直胜出的策略,就是“针锋相对”策略。这种策略在第一回合选择合作,而在剩余的回合都采取对手上一个回合的行为。这种策略的胜出次数是最多的,这种策略也被成为“好人终有好报”。就好比在两军对垒时,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在人体中,有90%以上的基因是永远不会表现的,控制人体的基因就是占据所有基因不到10%的基因,而其他的基因就像是病毒一般,寄生在人体中。这些基因随着宿主的基因一起传播,最终完全融入宿主。
聊了这么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看起来就像是,基因无所不能,基因控制着生存机器的一切,让他们为了基因的终极目标奋斗一生。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可悲,并且,基因还是自私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都是在计算过后的自私性行为。有的人了解到这些后,甚至发誓一辈子不生育,让基因的“阴谋”无法得逞。然而,我觉得了解基因的目的就是为了战胜基因,这真的很难,因为基因无时不刻不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在这些控制下,就出现了人性的弱点。它们控制着我们的大脑,它们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快乐的事情,我们要持续做快乐的事情,因为这让我们感觉身心愉悦。它让我们避开那些令我们痛苦的事情,因为重复做痛苦的事情对基因来说绝对不是好事。甚至可以说,它们在控制我们的大脑做出决定,但是它们只部署了“计算机”,它们能看到的东西很少,它们总是做出当时令我们最愉悦的事情。
这在心理学上就是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思维,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运用第一系统思维处理事情,它是快速的、自动的、无需意志努力的、内隐的和情绪的,它也是基因帮我们做出的选择。而第二系统思维,才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它是一种较慢的、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外显的和逻辑的推理过程。假如我们想要战胜基因,我们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在重要的决定上多应用第二系统思维。每个人心中都有两种人格,那就是计划自我和执行自我,计划自我总是使用第二系统思维做出一些计划和应该要做的事情,而执行自我总是利用第一系统思维做出一些当前收益最大的行为,就是想做的事情。拖延症就是一个小小的映射,人们通常想要做出能够满足短期愿望的行为,同时认为应该做出能够最大化长远利益的另一种行为。这个行为从基因学上来说,也是说的通的,基因只是部署了计算机,而计算机最终的运行还是靠计算机自身的。
说出来有点难过,但是基因总是会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只有足够多的知识和时刻的警醒,才能摆脱这种控制。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即使有想做的事情,但还是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目光短浅是每个人的通病,这是从基因上就决定了的。
如果你像其他很多人那样毫无道理地去认为基因的“决定性”是永远的——绝对而且不可逆,那么你就很容易落入这个错误之中。即使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好人终有好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