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一度消失殆尽的中国家庭文化,正迎来复苏的最佳时机

一度消失殆尽的中国家庭文化,正迎来复苏的最佳时机

作者: 文心访艺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09:06 被阅读0次

校园文化建设,如今已然是如火如荼。但我更想说说被大家忽视已久的家庭文化。因为,我以为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家庭文化的重塑和建构时期。

然而,梦想很性感,现实很骨干。虽然学校教育一大堆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孩子一个劲儿地往里塞;家庭教育呢,我们都不觉得有多么大的问题,其实,那只是因为忙没时间去深究而已。于是,一旦把孩子交到学校,我们常常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

中国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家长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弄到一所好学校,他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颇有压力的“对价”关系:你学不好可是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哦!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哪里仅仅只是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啊!这里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呢?

没错,我们所忽略的就是家庭文化的建构。毫无疑问,家庭这个特定空间里发生的一切,其实主要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基本走向。对中国家庭而言,孩子是核心,所有的投资、建设、消费历来都天经地义围绕孩子而定。对此,大多数人不会提出质疑,这已经是几千年来中国家庭得以存续的基本逻辑。

    家庭文化得以生长的土壤,自然就是以住房为基础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买下一套房子然后装修它,家庭存在的基础也就夯实了。家庭环境的打造涉及到硬和软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硬环境都是父母做主说了算。买房装房娶妻生子的人生模式,注定大多数孩子没机会在这一阶段实现话语权。不过软装方面,却是孩子可以逐步参与的。孩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如果家庭环境的打造能够有他们的参与,这无疑会增加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咨询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提议,发动孩子积极参与具体的环境打造行动,这样的结果,将让家庭呈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鲜活氛围:这样的家庭环境,家长呆着舒服,孩子呆着也自在。最重要的是,它还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和乏善可陈。哪怕只是一套简简单单的两居室,只要用心营造,我们还是可以从细节中发现大人或孩子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这些可以说是家庭文化的外在表现。

然后就是家庭制度(游戏规则)的建立,这很重要,它让家庭显得有那么粗鄙。中国旧式家庭采用的是家长制,家庭制度常常有条有款,家长既是立法者,也是执行者和监督者。这不民主,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生活。现代家庭制度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可以成文,也可以不成文,重要的是要在家庭成员中达成共识,并且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民主氛围。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创造一种与时俱进的机制,不至于让家庭运行方式落后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孩子为什么不能参与制定家庭制度呢?无论是涉及到他们的内容,还是与他们没有直接关联的内容,家长都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权。对于已经就读于中小学的孩子,还可以给到他们执笔草拟家庭制度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一个家庭如果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家庭生活规划,为家庭制定生活目标和实施计划,探讨基本运作规则。家庭生活目标,包括家庭总目标和个人小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成长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不同时间阶段,目标可以有所调整,计划也就相应调整。重点在于,有了目标和计划就得去努力实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积极互动来帮助彼此顺利达标。有了生活目标,自然就会培育出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并具体体现为每一位家庭成员在社会公众场合表现出的教养和气质,以及整个家庭呈现出来的充满希望的勃勃生机。

无论是家庭硬软环境的打造,还是家庭制度的建立和家庭目标的制定,这些都是家庭文化构建的一部分,在它们实践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家庭文化也就被植入了家庭的机体。需要明白的是,家庭文化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往往是先有一个大框架,然后不断向里面添砖加瓦。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家庭对家庭文化构建的重视不够,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家庭生活逐渐失控时,就只能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仅仅把文化当做一件偶尔穿穿的礼服,面子功能或许能保住了,但里子却实在是空洞无物,这样的家庭文化构建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影响之弱可想而知。

像华为这么大一家企业靠什么凝聚十多万员工?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是具体可执行的奋斗目标、路径和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文化就是自主创新的前瞻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没有制度和文化,再大的企业也无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家庭同样如此,如果没有相对合理的家庭制度和不断生长的家庭文化,以及其中孕育出来的家庭文化精神,如何能期待我们的孩子对家庭保有一份荣誉感和归属感?如何能期待我们的孩子在长大成人进入社会以后,对自己的国家、民族表现出同样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人,是空间的主人。人的活动,决定了空间的性质。如何与今天的孩子相处,这是一个令中国家长们头疼不已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的生活日常、孩子的文化娱乐,这些都让大人们操碎了心,哪一样不插手,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里,父母的控制欲比较强(这似乎是遗产基因在作祟),一般不太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加上中国人做事向来喜欢大吉大利,不喜欢讨论和折腾,于是家庭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多在家长们主观意志的统御下“就这么定了”。长此以往,孩子们渐渐习惯了这种被做主的状况,“等靠要”这样的作风在家庭里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出来。

这样的情形,从表象上看,让我们的家庭保持着一种正正常常、顺顺利利的状态,但实际上,它却隐含着许多悬而未决的矛盾,尤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由于缺乏一种平等探讨的家庭生活氛围,家长与孩子们的情感沟通变得相当不容易,更不要说思想交流。没有相互探讨的机会,也没有携手合作的机会,父母宝贵的人生经验无法在与孩子们的真诚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传承;相反,倒是因为父母的特殊身份,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与我们始终保持敬而远之的距离。更有甚者,竟至于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可怕敌对状态。

孩子不是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家长们需要多多了解孩子们在学校除学习以外的事情。今天在学校都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呀?你在学校的外号叫什么?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语文老师呀?有男同学给你递纸条吗?这样的交流方式至少不会让孩子们反感生厌。如果家长开口闭口就是作业和考试,那怎么能期望我们和孩子之间有真正的沟通呢?“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父母的这种心态其实不好,孩子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他们的未来哪里仅仅靠学校的学习成绩就决定了呢?孩子们的理解力(沟通认知水平)、观察力(注意记忆水平)、表达力(自我意识水平)、创新力(想象思维水平)、控制力(经营管理水平)、统筹力(目标规划水平)、组织力(资源整合水平)、执行力(完成质量水平)……这些仅仅靠完成作业和对付考试就能培育出来吗?

我们都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孩子的学习效果,其实一多半会体现在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参与方式上。这种参与包括思考和行动,孩子们在此过程中有机会感受到文化和知识的力量,同时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仅仅靠考分高低来维系,这种关系其实脆弱而危险。

中国人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全然不同:我们是一个既为过去活着也为将来活着的民族。家庭文化的建构和传承,一度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殆尽;今天,无疑是它复苏的最好时机。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却可以从改变自己的家庭文化环境做起。你说呢?

贵阳亲和国学文创园,伍艺空间2019年下半年即将在林城贵阳投建的中国第一个国学文创园,将国学传播教育与文化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国学生活化”),让“阳明心学”成为现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理想的精神支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努力让“王阳明时代”辉煌一时的书院文化重现于世!

相关文章

  • 一度消失殆尽的中国家庭文化,正迎来复苏的最佳时机

    校园文化建设,如今已然是如火如荼。但我更想说说被大家忽视已久的家庭文化。因为,我以为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家庭文化的重...

  • 消失殆尽

    All is lost. 最近看了这么一部片子,我敢说这部应该是我看过的对白最少的片子了。 片子从头到尾,只有男一...

  • 消失殆尽

    我一点也不知道写什么了。我的大脑被工作占满,我觉得自己是个混球,连别人的要求都办不到,我只会唯唯诺诺,唯上是从,我...

  • 消失殆尽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了索要的女人,那么你亦是一个不可爱的女人,因为那种卑微与纠缠的姿态,会让你所有的贵气全部都消失殆尽的。

  • 消失殆尽

    文/胡维竣 很多时候我喜欢躺在老家楼房的二楼晒谷子的地方,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听着周围响个不停的知了,枕着双手攒成...

  • 消失殆尽!

    对于未来这个词,很多人都是很避讳的,因为未知,所以从内心深处,总有一点感觉不愿面对,或许迷惘,或许彷徨,总之,先...

  • 越剧

    文/摄影 早晚 中国的文化越来越消失殆尽 不知道多少学校的中文系 还有戏剧这样的文化 老师坐下的来时候说了一句话 ...

  • 南方消失殆尽

    人生不是阳光万里漫步穿过田野。 1 南浦的六月,热得高调。吴原的结膜炎和天气没有直接关系。是细菌感染的。结膜炎并非...

  • 存在与消失/董亚萍

    存在感消失殆尽 瞬间感觉一切没意义 存在感消失殆尽 ...

  • 即将消失殆尽的记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度消失殆尽的中国家庭文化,正迎来复苏的最佳时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uf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