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看到了第五章完善家长自身的章节,感觉到很多事情在自己身上上演,反观自己的行为,确实很多是反自然,反天性的。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的正能量。
我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孩子爸爸也是没脾气的那种,最后我们的女儿却是脾气最大的那个,所以我们经常说女儿的脾气是随了爷爷的,当然可能有一部分是随了爷爷的。
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没有脾气,在自己的圈子里是那种没脾气的人。但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真得不是那个没脾气的妈妈。
不知道女儿的坏脾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还小的时候我都不记得了。就是最近一年,她大点了有了自己的意识,就经常出现冲突。她发脾气,我也发脾气,跟她赌气。
有时候因为不睡觉,我会大声吼她,我可能是想等她睡觉的时候做点自己的事情,她不睡我就觉得做不了,然后心里就焦虑,然后就对她大吼,把她推倒在床上。记得有一次,她哭着去抱我,我把她推开,一连几次她叫着“妈妈”去抱我,我都生气地让她不要动我。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对小人做的事情,真得太残忍了。
吃饭洒的满地都是,我心情不好,就会说她。该刷牙洗脸的时候不去,又是厉害,总觉得是为了她好,总觉得是她不听话。可是小小的人,哪知道那么多呢。
平时没什么的时候会比较温柔,会突然的爆发脾气,然后女儿就也变成了这样。乖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太乖了,而闹起来能把人气死。
如何成为一个不发怒的人?不怒,不怒,就不怒!在发脾气的时候,没有比停止发脾气更重要的事情。发脾气的时候,缓一缓,等一等,过半个小时,大部分脾气都可以被压下来的吧。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
母爱是需要适时放手的,过度的包办,只会培养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价值,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将来的她/他也只能是一个年龄上长大的孩子。
这里提到一个刚做妈妈的年轻女子自杀的案例。女子小周工作稳定,丈夫体面,家境殷实,父母对她很好,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
小周的父母极喜欢包办,大学替她选择,专业替她决定。上大学不愿回家,妈妈就每周过去给换洗衣服床单。毕业后,爸爸给找的工作,父母给定的对象。婚后的新房所有家具,小到一个纸篓都是妈妈给买的。家里一般不开火,都是在父母那里吃饭。
孩子出生后,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嫌小周笨手笨脚,包揽了孩子的大小事务,小周只负责喂奶就可以。后来妈妈觉得小周修完产假就回去上班了,每天夜里喂奶辛苦,就每天给孩子喂奶粉断了母乳,晚上也跟着她一起睡觉。至此小周这个新妈妈,似乎没了一点用。就在要回去上班的前一天,小周打开窗户,从楼上跳了下去。
而现代社会出现大批量的“巨婴”和“啃老”现象,我们在谴责这些年轻人的时候,也应该想到,是不是家长过度的干扰,让他们没有机会真正的成长。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讲道理这个事情,也是深有感触。女儿每次哭得很厉害的时候,我还在不停的讲道理,可是谁都知道,那时候确实没什么用的。作为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如果孩子出现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一致的情况,就开始了苦口婆心的说教,想办法要把自己的道理灌输到那个小脑袋里,但是却很少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
在我们家看电视是一个矛盾,我不想让女儿看太多电视,然后就给讲很多道理,对眼睛不好,需要多出去户外玩,但是她还是想要看电视,很多时候都是权力之争,僵持不下。孩子爷爷爱看电视,因为没什么事情做,出去溜达一圈回来就是开电视,电视经常开着,有时候直接打开动画片看,女儿正玩着就看电视去了,其他时候看到电视开着经常要求看电视,不给换就哭闹。所以,讲道理要做到家长观点的一致,如果一个人这么讲,另外一个人那么做,对孩子来说她是矛盾的,她无力选择。
黎巴嫩诗人的《你的孩子》应该是最好的阐述了母亲和孩子关系的,你的孩子其实不属于你,他经由你而生,但有他自己独立的生命轨迹,请给他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