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作者: 冯阿元 | 来源:发表于2022-01-09 18:40 被阅读0次

最近,由Netflix出品的时尚轻喜剧《艾米丽在巴黎》第二季如约上线。

《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就曾因夸张的服装搭配和混乱的男女关系被很多观众吐槽是“美国土锤在巴黎”和“《绯闻女孩》的《欲望都市》”。

而第二季延续了上一季的热度,一播出就话题不断。

《艾米丽在巴黎》剧照

在最新的剧情中,出现了一名时尚品位很差,没什么文化素养,又喜欢偷东西的乌克兰女性Petra,这名乌克兰人设的戏份虽然很少,却惹怒了众多乌克兰人。

乌克兰文化部长也对此表达了不满,他已经向Netflix发出投诉:“《艾米丽在巴黎》展示了令人无法接受的乌克兰女性形象,这也是一种侮辱,这就是国外对乌克兰人的看法吗?”

该剧还将法国人刻画为爱戴贝雷帽的粗鲁人——傲慢自大、厌恶工作、对伴侣不忠,也曾引发法国观众强烈不满。

如果用放大镜来看剧,《艾米丽在巴黎》每一帧都在输出刻板印象,杀伤面积广泛。

为什么一提到乌克兰美女,想到的就是她们购物不付钱的形象;一说到法国人,就是傲慢自大又懒散;想到韩国,就是炸鸡啤酒和“欧巴~”?

不只是电视剧,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总会掉入刻板印象的陷阱,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从而影响我们的客观判断。

细思极恐,如果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都是自己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后所产生的刻板印象,那么这种局限化的认知会慢慢固化每个人的思维,使我们不能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克劳德·M · 斯蒂尔就曾对“刻板印象”这一行为进行了科学系统地研究,并将最终研究成果写成了著作《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在本书中,作者用科学博客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也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会使人努力过度,有时则扼杀了自我本性。

最重要的是,《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

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01 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也在影响着你吗?

生活中总是林立着高高低低的“板”,阻挡着我们认知真实世界的视线,犹如管中窥豹,难以得其全貌。

简单来说,刻板印象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钟爱于表面化的思考,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并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下面这些经常出现的“刻板印象”,是否也在影响着你的生活?

1.外表吸引力

人们通常都会喜欢长得好看的人,在好看的外表笼罩下,似乎这个人变得非常有吸引力,有时候,觉得这个人一切都是好的。

我们也更喜欢和漂亮的人做朋友,可对于外表吸引力差的人,则会认为此人没什么好的,会忽略其身上美好的品质。

2. 标签

就像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精明的。

喜欢打游戏被贴上了“纯属浪费时间”的标签,但是明星打电竞的时候又是双重标准了。

3. 地域偏见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地域歧视,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比如:有些人总是认为南方人都是一些比较精明的人,而北方人就是一些比较朴实的人。

4. 人设

学霸被标上“没日没夜地学习”人设,仿佛所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是“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就是“疯狂补课,带着深度黑框近视眼镜,也不太懂人情世故”。

有成就的人被贴上了“靠爹”标签,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不是有个当官的老爸就是有个CEO老妈,白手起家的故事听着就像灰姑娘的童话一样。

02 刻板印象,浮沉于“成见”的海洋

谈起“刻板印象”,人们总将它与偏见等同,视其为洪水猛兽。

而实际上,刻板印象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它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时间精力,使人们能够迅速了解某类人、某类事的大概情况,利于应对一些复杂情况。

诸如对某地人的口味喜好判断、口音判断等此类无伤大雅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判断。

因此,刻板印象本身也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部分实际情况,利用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认知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

然而,当我们忽视个体差异与事实,利用这种“惰性思维”判断一切,则会陷入“偏见”的漩涡。

当思考被刻板印象“窄化”,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看待它,又如何走出它的桎梏?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命题。

03 每个人都不应该被刻板印象所定义

固然,刻板印象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的认知本能。

即使在今天,一些固有的印象也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一类人或群体时最快速地作出尽可能准确地判断。

但是,社会大众的认知从来都不是固定的。

可以说,刻板印象和成见歧视本来就是人造产物,都来自人们的自以为是。

况且,生活中并非事事不变、千人一面。

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无论本意如何,总归留有隐患。

《刻板印象》一书中给出了三点建议,帮助大家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从而客观真实地了解这个世界。

1.第一时间自省

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件事物或某个人,都会产生第一印象。而这些第一印象百分之六十都是错误的。

我们需要立刻问自己:

我刚刚产生的这个想法是不是主观臆断了?我是不是被刻板印象所影响了?

如果你养成了每一次面对新的事物都进行自我反问的习惯,你会在恍然大悟中树立新的思考方式,从而真实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2.多角度思考

当遇到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吃老本”,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你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换一种思考方式。

通过查询网络、书籍或者直接询问专业人士,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光会发现很多曾经不知道但很新奇的东西,有时还会激发你的潜能。

在你猛然间对过往的刻板印象画叉时,又重新燃起兴趣,发挥出新的优势。

3.学会精准的定义

大多时候,我们产生刻板印象仅仅是因为把老旧事物的一部分特质套用在了新事物上,而忽视了新情况的本质和其可变动性。

很多时候的”标签化害人不浅“便在于"选择性失明“,实际上建立在对突发事件和既有案例的完整分析后,也就不存在那么多标签了。

因此,我们要善于对事物进行精准的定义,对其进行深入地了解之后再做判断。

现实中的刻板印象早已根深蒂固,“板”中的我们如身陷围城,无法逃开。

今天的我们,在坚持自己的立场与观念之外,缺少一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但是我们要坚信,越来越多的刻板印象一定会被渐渐打破,千万不要让任何固有的印象成为你的阻碍,将成见放在心底,尽量不拿自己的价值标尺去丈量别人的选择。

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au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