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及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底多可怕?看看几部电影就知晓:《辛德勒的名單》《美丽人生》《穿条纹衣的男孩》《钢琴家》,部部都是经典,揭示的是沉痛的战争教训。
本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但本书不是名人受难记。反之,作者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很欣赏尼采的这句话,并在书中多次引用。
如果没有弗兰克尔在集中营极度痛苦并存活下来有经历,仅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书籍,也许本书并不会那么打动人,也不会那么具有可信度。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介绍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治疗的理念,弗兰克尔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
弗兰克尔认为,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它还强调,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
维克多·弗兰克尔简介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1997年9月2日,因心脏衰竭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本书摘要
以下根据个人的解读,进行摘录整合:
第一部分 在集中营的经历
“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觉。”
作为心理学家,作者重点不是揭示集中营的残酷,而是解析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可以说从一种独特的角度来写就囚犯心理学。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收容阶段。主要症状是惊恐。
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
“你的朋友正慢慢地飘向天空。”这是人们对集中营里死亡的另外一种描述。
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源于绝望的处境,源于时时刻刻笼罩着的死亡危险和不断接近他人的死亡的事实。
第二阶段,适应阶段。主要症状是冷漠、迟钝。
这个囚徒的眼睛将不再躲避这一切。由于情感已经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第三个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人格解体
集中营生活撕开了人的灵魂,暴露出人性的深处。在人性的深处,如果你发现人类在本性上就善恶交织,你还会觉得奇怪吗?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划分善恶的分水岭,它一直延伸到人性深处,通过集中营所展现出的人性深渊的最底部。
当解放来到时,我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要慢慢地重新培养这种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不可能,像是在梦中一样。我们不能相信这是真的。
唯一改变的是现在他们由被压迫者成了压迫者。他们是暴力和不公的施予者,而不是接受者。他们痛苦的经历成了为所欲为的借口。
除了由于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外,还有两大因素可能损害被解放囚犯的人格: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
只要当他们觉得集中营的全部经历仅仅是一场噩梦而已时,他们最后的解放也就到来了。
第二部分 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能够幸存下来是求生的意志、自我保护的本能、正派人给予的一些帮助及精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也有赖于运气,比如他被关押在什么地方、看守的脾气、在哪里排队以及该相信谁等等。
不过,要战胜集中营生活的屈辱感和被剥夺感还需要别的因素。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他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为未来而活下去,也从对妻子的爱、要完成自己的意义疗法著作的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还从艺术和大自然瞬间的美丽中发现了意义。
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不仅看作一个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
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
用一种形象的方法来比喻就是,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
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显而易见,就是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或成功。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
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
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但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对待一切事情,不论是生死攸关的挑战还是日常琐事,积极态度有助于成就我们生命的意义。
人最终是自主决定的。他现在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
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实际上,人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每天每时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大量经验证据表明,三大症状——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都是由于意义疗法中所谓的“存在之虚无”即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导致的。
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
个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义,那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
结语:活着,积极地活着
弗兰克尔说,他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那种极端恶劣残忍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寻找生命的意义。
作为我们当今大多数人,我们的生存条件比起集中营来讲要幸福自由得多。但每个人仍会遇到各种不尽如意之事甚至不测之祸。这些苦痛折磨所蕴含的意义,需要个体自己来寻找,而不仅仅是沉沦、放弃、抱怨。
但凡看过电影《美丽人生》的结局,相信任何人都會为之潸然泪下。或许导演也是在表达与弗兰克尔一样的理念:即使生活困苦只要不放弃,坚持过去,美丽人生总会到来。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可以不断追问这个问题。傅佩荣先生在《哲学与人生》中如是说。
对于人生的意义,每个人的答案不同,每个人在不同境遇下答案也不尽相同,这正在人间如此丰盛、如此美好的所在。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弗兰克尔
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