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对电影框架和部分细节有剧透。慎点。
下面进入正文,简答说说观电影《一出好戏》的感受。
啥感受?一言以蔽之:不得劲和杂糅感。
感受到不得劲、杂糅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内因。可能电影《一出好戏》让人联想到美剧《Lost》(迷失);也可能对《鲁冰逊漂流记》等荒岛求生题材自己太过熟悉,看得不得劲。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很正常。
重点想说的是其二,外因,也就是电影自身的原因。
观影的真实感受就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
1如果说《一场好戏》是一部揭露人性、充满隐喻的深刻电影吧。
电影的结构布局,可以看作对政治/社会的推演。
小王时期,因为会爬树、摘果子、捕鱼,带领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猴子们”解决生存问题,由此称“猴子王”,该时期可以看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大家就是猴子,生存就好,不谈精神。开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随后,劳有所余,就有了不劳而有得的小王、拍马屁的老潘、靠胸上位的“王的女人”。
小王过渡到张总,就是因为张总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发现了废弃大船残骸而大量物质。
张总时期,发现了废弃的船及其他大量的物资,拥有了自己的原始积累,来了一次“革命”,从此人分成王、张两拨,该时刻可以看做迈入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时期,张总掌握了渔网等生产工具,将生产资料私有,并以扑克牌为通货建立货币制度以物换物。
张总过渡到马进、小兴时期,就是因为一直想出去兑换彩票的马进负气离开,回来借渔网遭受毒打,与小兴隐忍而发明了电。
马进、小兴时期,因有电而能用的手机、拥有一切稀有(其实对野外求生比没多少意义的东西)资源、天上下的鱼(其他人可以自己打鱼啊?)而统治了所有人。水力发电、能看视频的手机、可以电鱼的渔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然而值得疑问的是,这三个时期的转换,如果说是揭露人性的话,显得太小儿科和想当然了。如果真的是深刻的揭露人性,小王可以直接去抢张总发现的物资啊!不给,打!王宝强前面怎么教训张总的,怎么突然文明了,怂了?马进、小兴再现了电又能怎么样?你倘若发明了枪还差不多?再者,可以看视频的手机在荒无人烟、生存成问题的孤岛上真的那么诱人,导致大家都拿意味着生存的鱼换看一会视频吗……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了,这个政治/社会推演的局布得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一部120分钟内根本难以涵盖包容下导演所有想表达的东西。其实,这样的隐喻,如果用剧集来表现,因为更多的时长转换的节奏会更加平滑,一定相当的精彩,美剧《Lost》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后,来一个大大脑洞。如果非要用电影而非剧集呈现,可以以人物(马进)为主要视角和线索人物(参考《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长改为史诗般180分钟。情节上,不妨让冲突、矛盾更加剧烈:在马进还无能为力在孤岛上庇护姗姗的时候,姗姗因生存所迫出卖了自己的色相给张总,灵魂不再如初,马进的爱情梦想破灭,马进黑化杀了张总称王,却对姗姗不再如前,看到船后,杀了一同看到船的小王和小兴,……
2如果说《一场好戏》是一部孤岛探险、险象环生的爱情喜剧电影吧。
电影的结构,可以视作引子-遭遇船难-孤岛冒险a-孤岛冒险b-…-高潮-逃出生天-圆满结局。
倘若作为一部戏剧电影定位,结局应该是男主遇到艰险、克服万难,最后终于博得珊珊爱心,财富(彩票)爱情双丰收等类似的大团圆。然而,引子伏笔里彩票90天兑换期的日子逐渐近了,观众的耐心被一点点耗光待尽,剧情却没有任何冒险收获的显著进展。
有些场景确实也搞笑,比如钻木取火-打火机的情形,比如万众瞩目关节时刻的火把无厘头被扔进水里等等。但是搞笑并不密集,也与常规喜剧节凑不符。
再说爱情,虽然对姗姗的爱情是马进最后人物做出抉择、放火烧船的重要原因,但关于爱情的画面时长其实并不多,两次表白特意表错对象也是喜剧有意为之,但对于感情的进展交代实在太少。开始,不愿意和马进一同去张总那一拨,突然就弃盼了好久的救生船不要,愿意等一个坠入海崖生死不明的人(指马进),是不是有点突兀?
综上所述,感觉讲述人性,《一场好戏》没有《金福来杀人事件始末》来得那么有迸发的力量感,显得小儿科,不得劲;若讲述爱情喜剧,又显得冗长、突兀,爱情背景参杂的其他太多,有种杂糅感。
也许,所喜爱的演员黄渤,从演员转入导演,创作深刻揭露人性的题材,还带有喜剧的惯性吧!期待更好的导演黄渤的作品!
原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AO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