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带嘲讽的是,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是没有声音的。
高考之后的暑假如此诱人又如此漫长,只是枯燥和焦灼正一天一天的侵蚀着精神。
终于在某一个时刻,连我自己都无比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眼中最后一束火焰的消失。
然后就闯入了一个疯子的世界。
我一直觉得,如果一部电影很容易的被人们理解了,那么在某一方面来说它是平俗的。同样,如果艺术家也轻易的被世俗解读,那就不叫艺术家了,应该是画家,歌唱家,钢琴家等等,因为那时候他值得夸耀的不再是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而是对技术的堆砌。
或许,“疯掉”是不再解释的最好办法。
第一次看见《海上钢琴师》这个名字,是在一本杂志里,主人公叙说自己的青春,一路的孤独,只有这个有着呆滞深邃目光又时常微笑的钢琴师作伴,似乎也只有他会理解。最后作者说,这是两个孤寡的疯子的遇见。
是啊,我们都孤寡。
我们终究无法像1900那样活着,生于此世,我们拥有的太多,在一遍又一遍的声称着理想,诗,和远方的时候,却仍然不肯舍弃第一个看见纽约的殊荣,我没那个勇气去说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或者我们应该做什么,1900是一个可怜的被遗弃者,他没有身份,他不曾踏上陆地,但我们不是,我们终于都会以一种极其世俗的方式结束这一生,或是淡然或是轰烈,却都逃不过这个怪圈。
差异导致孤独。
1900是个天才,却也始终无法融入这个世界,与其说他活在自己的琴声,船上,以及少数人的记忆里,倒不如说他活在地球上,撇去社会不谈,这里只是一个地方,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星球而已。
1900难道没有想过下船吗?除了那次为了女孩,第一次和麦克斯相识,他说起新奥尔良就像在那里居住了很久一样,在夜里给陆地的陌生人打电话只想聊会天,实际上1900内心也憧憬着大陆,憧憬着另一种生活。只是,他退却了,在面对无尽头的街道的时候,1900选择了回头。
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份,这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可是1900最终也只有个1900而已,他一直都在思考,却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身份,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基本要素,亦或者对于1900来说,融入社会,就是要被他们解读,被他们同化。
我们渴望被理解吗,当看到自由女神像的那一刻,所有簇拥的人都一哄而散的时候,1900无奈的撇撇嘴,表示无可奈何。
我们始终孤寡。
再多的荣耀也拯救不了孤独,所以这荣耀对于天才而言也无可厚非。
全都舍弃了罢!既然来到这世界时一丝不挂,何必负重前行。
我们不断的沉湎过去,又或者是臆想未来,都是希望遁入一种理想的状态,来逃避这个世界。
1900也不过只是我们的一种理想形态罢了。
回到现实中来,即使看不到尽头,我们也必须要下船,这才是社会教给我们的。
只是精神算是得到了一次宣泄,慢慢的撕裂开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7008846/34098b593cd97c4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