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头了,没有吃上柴火灶做的饭菜,有些怀念,有些不舍,柴火灶那是上世纪家家做饭做菜的灶台,那袅袅炊烟就是从这柴火灶里升起,人间的烟火也是从此升腾,大自然的美味也从这里弥漫开来.....
柴火灶,我儿时的记忆,也是我童年的一部分。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曾经承载着许多温暖回忆的柴火灶,随着时代进步,现在逐渐冷清了下来。电饭煲蒸饭、煤气灶炒菜、智能蒸锅……从柴火到燃煤、气罐,再到如今的管道天然气烧饭菜,小小“柴禾”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迁,也让人们尽情享受着小康生活的每一天。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位其首。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人们,都见证了城乡村土砖、板墙,人字形的草房、土坯房、砖瓦房,家家户户用的是土灶、砖灶。灶台砌在堂屋里,占据着不小的空间,做饭炒菜需一人掌灶,一人烧火,灶膛里烧的是稻草、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秸秆、枯树枝、杂草、牛粪、劈柴、煤炭等,因柴煤短缺,每天放学回家的我,不是做作业,而是拿着筐,捡牛粪和树枝。到了冬季,父亲早上鸡叫起床吆上驴车到30里外的大山里砍拾柴火,直到日落西山才能回家,累得气喘吁吁,直到房前屋后堆满着大堆小堆的柴禾为止。遇上连阴雨,柴草淋湿,做饭的难度加大,烧柴时不得不用嘴吹火或扇子扇风,一顿饭下来,让人灰头垢面。
自从人类学会用火,烧火做饭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烧火做饭谓炊,即通过燃烧可燃物质产生热量来加热食物、加工菜肴。为了更好地控制火、利用火,古人发明了灶。有了灶,人们吃得更好,滋养了一代代人,贡献极大,值得人们崇拜,于是,神话故事中有了灶神(灶王爷)。传说灶王爷不仅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还有监督职能,平时记录每一家人的善恶行为,年终时统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就使得灶这一烧火做饭的炊具显得非常神秘、神圣。毋庸置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灶绝不仅仅是烧菜做饭的工具,更是让人由衷崇拜的身边天神的化身。
在我的记忆中,一年四季,母亲忙完田里的活,就在那柴火灶那片属于她的天地里继续忙碌着。生火、做饭、炒菜,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烟熏火燎,急急忙忙地赶时间做一家的饭食。有时我会坐在灶门前一边烧柴火,一边看书。灶膛里飘出来的火苗把脸烤的发烫,身上直冒汗。那时坐在灶边烧火主要是想吃烧土豆和蚕豆,把土豆或蚕豆直接放在灶里,用柴火灰埋好,不用管它,待饭菜熟了,土豆或蚕豆也就熟了,把埋在上来的柴火灰轻轻去掉,用火钳拿出,放一会儿,冷却,然后轻轻拍打,用嘴吹掉粘在表面的灰尘,吃上一口满嘴生香。每到过年过节或来客人时,母亲一人忙不过来,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轮流坐在灶门前,负责生火,母亲在灶台前忙前忙后,母亲会不时跟我们说,让烧大火,我们嗯一声,加点柴火,有时母亲说让火小一点,我们也是嗯一声,就用火灰埋一下大火,耐心地听着母亲的吆喝,一家人相互配合着,好温馨,不像平时做农活那样,大声大气,争争吵吵。每想起那时一家人做饭烧菜的场景,心里感到有一种幸福和心安。
渐行渐远的流年,再不见不到柴火灶,也听不到柴火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声响,也见不到一家人一叫一嗯的温馨场景了,但那股柔和醇厚的味道,将是我记忆中一种永远不会褪色的怀念,它是亲情,它是人间烟火,它是人们不变的乡愁。如今,我们进了城,住进了高楼大厦,楼房里铺设了天然气管道,用上了嵌入式燃气灶,不仅节省空间、清洁美观,还经济实惠、安全方便。供气公司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检查管道、仪表、阀门等设备,让我们用气更安全、安心、便捷。现在农村老家,村民们做饭也用上了天然气,跟城里一样啦!
柴火灶是那个年代居家必备品,几乎是生活中唯一的炊具。寻常百姓家,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为首,即为灶所用。炊烟是家的灵魂,不可替代。四季的炊烟,伴随着曾经的欢乐、曾经的母亲呼唤……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份抹不去的记忆,变不了的温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