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上择时能力,也就是对入场和退场时间的把握,到底有多重要呢?
就以中石油这只股票为例,2007年在48块钱高位接盘的股民,恐怕到现在已经“尸骨无存”了,因为到2018年7月,收盘价大概是7块左右。而另一个正面的典型,就是巴菲特在2003年的时候入手了中石油,并在2007年退出,这一票就净赚了三四十亿美元。
同样一个投资标的,投资的结果却如此迥异。
在这里边,入场和退场的时间选择是极其关键的因素,这个因素在金融学中称之为择时,也就是选择时间。
举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在80年前投资在股市上,这么多年过去了,股市有涨有跌,你坚持持有,那么80年后的今天,大概会变成2300多元,看起来收益率很客观。但是,同样在80年前投资1元,如果你能准确择时,也就是熊市的时候退出,牛市的进入,80年后,你的这1元钱最终变成了17万元。
所以,不择时与准确择时中间的差距达到了惊人的70倍。
什么叫“择时”
什么叫择时,字面意思就是选择时间,选择时机,准确来讲,就是根据经济环境的不同,将资金配置到不同的资产上面去。比如在股市牛市的时候,将资金多配置在股票上;而在熊市中,更多地持有现金,或者配置在债券上。
在中国最近的金融去杠杆过程中,整个市场面临下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如果能够在股票上尽早地回撤资金,配置到高流动性资产,比如货基,甚至持仓观望,就是具有择时能力。
择时能力真的存在吗?
我们已经知道,具有择时能力会带来更高的回报率,但是应该问一问,择时能力真的存在吗?也可以说,从历史表现看,基金经理们表现出择时能力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整个金融界也存在的很大的争议。
择时能力不存在
认为择时能力不存在的一方,拿出来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已经反应在价格中,择时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有研究者将历史上美国基金业的业绩拿出来,以及这些年的国债收益率,通过一系列的计算,研究结论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基金业里,只有大概不到30%的基金经理显示出了择时能力。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平均而言,在投资市场上择时是没有用的。
择时能力真的不存在吗
如果择时能力真的不存在,那就产生了“悖论”,因为这就表示在市场上做的大量研究,包括宏观研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是这样,宏观研究其实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预测,预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基金经理们对未来的市场走势有判断,未雨绸缪,做好资金的配置,择时。
现在每个月各大券商都会盯住央行、财政部的数据公布,CPI、PPI,还有社会融资总额等等。美国市场也是一样,大家每个月都盯着美联储公布的数据,然后希望从中推演出经济的走势,做好预判,提前布局。
还有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决定市场上资金的多少,而资金的多少就会影响资金的价格。因此对形式判断的准确与否,一定会影响到各大机构的投资策略和业绩。尤其是在经济拐点的判断上,影响就更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