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我和我的家乡】,整体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导演的叙事技巧。
这几个导演说真的,个人风格都很强烈,但是又属于在自己风格里闯出一番天下的。看他们叙事犹如行云流水,从简单的开始到发展高潮,再到格调的升华,都没有生硬的痕迹,这种自然的感觉是区分水准不同的导演的典型指标了吧。
除此膜拜以外,还有一点也是感慨比较深的,就是以小见大。
简单来讲,就是描述小人物,从一个小小的故事,来映射出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
想开专车的葛大爷,携村里表舅看病,映射医保制度普及城里乡村;
得了阿兹海默症的范大爷回乡被安排“最后一课”,映射新桃换旧服的大山与学堂;
民间爱迪生黄渤发明ufo,映射科技推动民间建设;
撒了弥天大谎的沈腾假装留学天天画画,映射扶贫支援干部下乡一呼百应。
如果只看后半句,那基调拍出来就是新闻联播,可是放到小人物的身上,就把原本就接地气、有意思的小故事给纵向拓深了一层,反而更让人有心灵的共鸣。
甚至都不需要去专门煽情,点就到了。这几位导演高明的地方也在于点到为止,大伙儿懂了,我就不说了。
另外我觉得小人物实在是太容易写幽默与血泪了。
有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剧作电影小说“没意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人物是“工具”,只为故事服务,缺乏血肉,缺乏人最真实的感情与情绪,太“端着”了。这样的角色代入感先不说,人物弧光也很难表现出来。没有立体丰富的情感,那么怎样来营造跌宕起伏的氛围呢?没有跌宕起伏的氛围,如何去推上高潮与结局呢?
这样不丰满的人物,就会使高潮或者结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从而使整个叙事给人一言难尽的感觉。
我忍不住得提一下【姜子牙】,在我看来这个动画电影里面的人物刻画就是这个肤浅法。
姜子牙与我前面提到的不同,他首先不是【小人物】,甚至里面也没几个小人物,可是【工具人】这个设定法却是结结实实套在里面几乎所有角色身上的。
这里面人物的刻画达到了一略而过的巅峰,他的【洁癖】,除了结尾彩蛋,没有做到一点增光添彩,换句话说:“这包袱抖得从没响过,太隐晦了”。他的个人特质除了那张面瘫脸,与被强调渲染出来的核心思想外,没有特殊的可以吸引人的东西。从头到尾平铺直述,情感转换平得像一条直线,所以也无法带来惊喜与震撼之感。甚至最后白发上天阶讨说法,也是特效与音乐的加持,在这个人的个人形象刻画方面我没能看到他的人物弧光。
主角尚且如此,配角就更潦草了。小狐狸女孩给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了呢?说写她只是为了写【拯救一人】的故事也是可以的吧?她从头到尾都在被救赎,自己的光彩在哪里呢?
回到主题,以小见大也不一定说非要写小人物,但是大的主题却都是从一个个小的故事里面显露出来的。如果想要讲一个宏大的主题,自己又没有能力铺展开那么大的场景人物塑造的话,还不如先从小的故事入手,写活了,再考虑其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