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它以四个人的口吻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每个人的独白都有每个人的立场,正因为如此,这种平淡的口吻,看起来没有情感的叙述反而使电影因为每个人的立场而立体了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口吻过于平淡的缘故,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在我眼里都很无奈。关于爱美的死,电影里有很多人的独白,每个人的独白都是虔诚的,这种坦诚令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无罪的。但是,这种独白,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的。即便每个人都有可怜之处,谁又不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逃避责任呢。
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吗,看起来是的。
生命之重
生命重要吗。
或许是因为电影过于惨烈,从头到尾不断地毁灭才使我们的内心如此触动。生活里这样的情景不断上演,而我们熟视无睹。如果说只有结果足够惊悚才能触动人的话,那大概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吧。
这部电影,或者说日本,让我见识到了生命之轻,也感受到生命的分量。这几个孩子之所以把生命看得如此之轻,完全是因为畸形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
电影中唯一没交代的,是美月用氢化物杀死全家的原因。电影里的美月,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乖乖女,甚至是受害者。但是对比其它少年的畸形发育,我们或多或少也能猜到造成她行为的原因了。
生命重要吗。
而这些孩子杀人的动机,又渺小到什么地步呢。
校园凌霸/不知者无罪吗
《少年法》就像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一个孩子成年以前,他是被物化的。而这些条例,就是在从法律的角度在说:无论他们有多么坏的人格,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重新审视这些孩子的教育,这些孩子从出生起,从来都是接受的变态的教育。家庭的变故和丝毫不关注德育的望子成龙,畸形的社会舆论造成的影响,甚至森口老师身为老师也没有为他们的教育给予纠正,而是给他们的青春抹上一层阴影。
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校园凌霸也是刺眼的。在笔者的生活中暂未碰到校园凌霸,但冷暴力却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是最容易出现歧视的地方,不少教师做了多少努力都不能挽回局面,而电影中的森口老师却推波助澜。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森口老师的复仇,或许是对这种保护未成年孩子做法的抗争与宣战。
想起了有种叫“熊孩子”的生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73787/c9980306a504873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73787/75b6b957074c995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