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一堂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了关于明朝的传奇人物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在心学上造诣深厚,他主张学习与实践要结合起来,方能达到知行合一。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年,王阳明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他一到庐陵县,便有一千多个百姓敲着战鼓,向他告状。
他认为事出有因,没有指责当地百姓,而是根据老百姓的诉状,一一追查。原来是地方官员,收了百姓莫须有的税,导致民不聊生。
而有个官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他书信一封,旁敲侧击,最后百姓免于浓重的税役。
王阳明为民请命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他认为,百姓是衣食父母,就该保护。这种保护在减税后,他又在,为百姓修路建房,筑防火带。
也许是他的诚意太感人,连续几个月没下一滴雨,突然哔哔哔的下起了大雨。
从王阳明的举上中,可以看出他对百姓的关爱,责任是这种关爱的底色,是力量。
我渐渐明白了,小时候父亲口中的责任意味着什么。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总有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活。看到别的父亲带着孩子出去游山玩水,我内心很不是滋味。我也渴望父亲带着我出去玩,但仅仅是个梦想。
父亲是村长。白天,他早早出门,去解决村民们的各种问题。晩上到村大队去值班,夜里常常绕着村子转转,确保农民安全。
我生活的村子虽然不是很大,但很耐走。每每第二天见到父亲,他跟一晚未合眼一样,满脸写满了疲惫。
母亲见状,总会小声嘟囔“现在社会治安良好,晚上还用得着打更吗?”父亲嘴角微微扬起,“我是干部,得对农民负责,保护好大家。”母亲撇撇嘴,怏怏地走开了。
起先,我对父亲的做法极不理解,认为每家每户都会自己看好自己。他这是自作多情,多管闲事,但后来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个夜晚,月黑风高,寒气逼人。吃过饭后,人们早早地关门休息。午夜时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的美梦撕碎。
我打圆双眼,外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听见外边凌乱的脚步声往家里进。好奇心把我揪起来。我来到门口,贴墙听声。
只听一个女人哭着说,她家的猪被人偷走了,当家人听到院子外的响动声,开门去看时,隐隐约约看到两三个影子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
她还讲,那头猪是她一家人过年的底气。一家子都指望着这头猪过年呢!说到这里,那个女人的哭声大了几分贝。
我听出来了,这户人家在村东头,紧邻街边,家有四个孩子,三间土坯房,冬天露风,夏天露雨,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属于村里贫困户。
一头猪的确对这家人来说很重要。又听她丈夫问父亲,“村长,这咋弄?”不一会儿,说话声音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渐行渐远的一串脚步声。
至于结果怎样,我没有多问,依照父亲那闲不下来的样子。我确信父亲会处理好这事。
我奇怪的是村民家中丢羊丢鸡啥得,邻里之间有矛盾,不应该是父亲管的。
父亲说,他是一村之长,农民找他是对他信任,他有责任帮助村民解决这些问题。
父亲的话对于年龄小小的我来说,不能完全理解,但我对父亲的看法在慢慢发生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好像理解了父亲嘴里责任一词的深层含义。
今天,当读《千里江山图》一书时,我被陈千里的精神感动着。当面对狠一样凶残的敌人时,他有机会逃走,但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他义无反顾地重返虎穴,收集情报,为革命的胜利打下牢固的基础。
王阳明的书信减税,父亲的瞎操心,陈千里的毫不犹豫中流露着一种永恒的力量,它就是责任,担当。这种责任,这份担当始终在血液中流淌。
网友评论